【编者按】近年来,一些“身怀绝技”的教师正在悄然“走红”。课堂之内,他们是三尺讲台上深耕学术的引路人;课堂之外,他们又是美食考古者、虫子诗人、球场健将、非遗手作人、网红博主……他们为什么会“红”?背后折射出人们对老师怎样的期待?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记者走近一群“跨界”教师,探寻他们的“流量”密码。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战火正燃,南京队66号球员戈伟表现抢眼。当记者问他:“学生时期,对你影响最深的老师是谁?”戈伟斩钉截铁地说:“我的母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曹晨老师。”
2003年初秋,刚大学毕业的曹晨成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老师,与王德宝教练搭档,担任校足球队助理教练。也就是在那时,他遇到了刚升入初一的戈伟。曹晨回忆,当时的戈伟“攥着一个有些旧的足球,眼里还带着对足球懵懂的热爱”。作为助理教练,曹晨配合主教练负责训练工作,他们的目标不仅是教孩子踢球,更是帮助他们通过足球获得成长。
和习惯亲自示范纠正的主教练不同,曹晨更倾向于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他总站在训练场边缘,专注观察每个孩子的跑位和动作。每次训练结束后,他都会先肯定队员们的闪光点,再指出问题所在,对戈伟也是如此。他常常这样对戈伟说:“刚才边路突破的变向很灵活,防守位置也观察得很好,这个意识非常不错。就是最后一传稍显急躁,力量控制可以再稳一些,下次试着调整一下节奏。”慢慢地,戈伟从最初只会埋头带球,到逐渐理解战术配合,再到学会掌控比赛节奏,短短一个学期,他的技战术水平就有了显著提高,这让曹晨非常欣慰。

除了关注球员在球场上的表现,曹晨同样重视他们的学业。球队训练通常安排在课后,有时为演练一套战术,结束时间较晚。曹晨注意到戈伟的作业偶尔出现疏漏,便主动提出每周三放学后留出一小时,在教练办公室给他补习功课。曹晨不爱用严厉的语气,反而常把数学题和足球结合:“你看这道题,其实和足球跑位很像,得先找到‘传球路线’——也就是解题的关键思路,再一步步推进”。“看着他从皱着眉头啃公式,到眼里渐渐有了光亮,把枯燥的定理和熟悉的足球联系起来,我知道,这样的方式是对的。”在曹老师的帮助下,戈伟不仅没有因训练耽误学习,还始终保持良好的成绩,这也让曹晨放下心来。
初三时,在主教练的推荐下,舜天职业梯队向戈伟发出了邀请。面对职业道路和高中学业的抉择,戈伟与家人都陷入犹豫。那段时间,戈伟训练结束后总独自坐在场边发呆,不再像以往那样积极请教战术问题。
当戈伟来征求曹晨的意见时,曹晨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邀请他的父母一同到学校操场看台交谈。曹晨客观分析了两条路的利弊:职业道路能延续热爱,但也必须面对伤病和激烈竞争;读高中则可以打下更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继续在校队踢球。他强调:“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我看着他在球场上长大,他眼里的光,源于对足球真正的热爱,这份热爱不应该被轻易辜负。”最终,戈伟的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戈伟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今,曹晨看到戈伟在“苏超”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内心倍感欣慰。在他看来,老师所能做的,是帮助学生看清技术短板、理清选择思路,然后站在他们身边,尊重每一个决定。
偶尔,曹晨还是会想起2003年那个初秋的午后,阳光洒在足球场上,他对第一次接触足球的戈伟说:“慢慢来,足球会给你答案。”而现在,戈伟用他的选择和成长,同样给了曹晨一份答案——作为一名教师,能够见证学生追逐所爱、坚定成长,便是最珍贵的收获。
策划 张琳 杨频萍
统筹 樊玉立
执行 杨频萍 葛灵丹 程晓琳 叶真
文字 葛灵丹
通讯员 程笑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