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日掛中天”辛芷蕾 混搭戏曲“格外红”

交汇点讯 9月6日,演员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中极具层次感的表演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她在领奖时特意提及,影片名称源自广东粤剧《紫钗记》中“日掛中天格外红”的经典唱词。

辛芷蕾口中的《紫钗记》原是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讲述才子李益与侠女霍小玉因紫钗结缘、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便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异彩,昆曲、粤剧、川剧、越剧等多个剧种均有改编版本。不同版本虽风格迥异,却共同承载着中国人对爱情、忠贞与理想的永恒追求。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影视作品频频主动跨界“混搭”戏曲元素,且屡屡“破圈”。今年上半年,在电视剧《藏海传》中,昆剧《浣纱记·打围》的唱段被巧妙融入拔刀对峙的武打场面,“长刀大弓,坐拥江东”的豪迈唱词与刀光剑影的视觉冲击形成强烈共振,不少观众惊呼“原来昆曲可以这么酷”。一时间,青年网友们以各种版本演绎昆剧《浣纱记·打围》唱段的视频风靡网络,热搜不断。

其实,再往前看,这种跨界融合并非偶然。上世纪末的一部经典电影《霸王别姬》至今豆瓣评分高达9.6分,影片以程蝶衣和段小楼两位京剧伶人跨越时代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铺展出时代变迁中的粉墨众生相。影片反映了人性的忠贞与软弱,艺术的昂扬与卑微,也展现了理想的撕扯与执着,引起广泛共鸣,在无数人心中被标记为“最好的中国电影”。

“当代影视创作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寻根。”在全球化背景下,创作者们开始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图从中华美学精神中寻找独特的表达方式。《紫钗记》这样的经典作品,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更传递了一种东方的美学精神和叙事智慧。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至少有20余部影视作品融入了传统戏曲元素。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网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精彩讲述了戏曲名伶的故事,给予观众戏如人生、人戏交融的感觉;电影《满江红》高分贝、快节奏的戏曲配乐,来自《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包公探阴山》《下陈州》《包公辞朝》等经典豫剧唱段;就连电影《人生大事》中举办葬礼的场面也融入了戏曲元素。

这种融合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有专家表示,戏曲艺术经过千百年锤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美学规范。当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影视创作时,不仅丰富了视听语言,更带来了一种文化深度和历史厚重感。这正是单纯依靠现代技术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传统戏曲赋予影视作品独特的文化气质,也突破了原有受众圈层和传播途径,这种跨界融合正在改变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有数据显示,戏曲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许多年轻人因为喜欢某部影视作品,进而开始对传统戏曲产生兴趣。这种“逆向引流”的效果,比传统的推广方式更为有效。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观看戏曲演出的观众中,35岁以下年轻人比例已从十年前的不足15%增长到目前的38%。江苏紫金大剧院近两年推出的戏曲经典剧目演出季,年轻观众的比例更是高达80%。

从辛芷蕾的获奖感言到荧屏上不断出现的戏曲元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的这次“美丽邂逅”,正在创作出更多打动人心、传播深远的作品,也让文化自信在每一个观众心中生根发芽。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它的远方,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