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外国文学经典承载着各个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学诉求,在促进不同国家、民族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媒体视域下,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突破了文学经典传播的时空限制,有效实现了外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传播。本文旨在从创新传播形式、强化文化认同、拓展传播渠道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如何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传播效能,使其在新媒体的传播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创新传播形式,
增强外国文学现代吸引力
新媒体为外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技术赋能与形式创新,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还能实现经典作品与当代受众的深度对话,为促进文明互鉴、增强文化共鸣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VR、AR等前沿科技开发互动电子书,将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描绘的场景转化为可交互的三维虚拟空间,打破传统阅读的平面局限,让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文字接收者,而是能与经典情节进行互动的参与者。例如,被学术界称为“数字人文科学”延伸的Joycestick项目,将传统人文科学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借助VR游戏的形式,让读者穿越到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中,跟着明亮的红色板球、一份带来悲伤消息的电报等内容与情节的起承转合,与小说主人公开启沉浸式的情感交互。
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打造兼具传播力与思想深度的内容矩阵。邀请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剖析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从中提炼出核心思想与美学价值;以精简凝练的短视频形式对作品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并辅以专业的解读,帮助受众高效汲取原著思想精华,提升文化传播品质。
打破艺术形式边界,将外国文学经典转化为互动剧、有声剧等多元形态,或与音乐、插画、游戏等进行跨界融合。这不仅有助于为经典作品注入现代艺术的表达活力,还能借由多媒体传播矩阵广泛触达更多年轻受众群体,让外国文学经典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文化价值的现代转译。如已在喜马拉雅APP上架的《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等有声剧,就是以有声语言艺术的形式实现了外国文学经典的现代转译。
强化文化认同,
促进跨文明对话与价值共鸣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文化折扣”现象在外国文学经典的跨文化传播中始终客观存在,即因文化符号、价值观念的差异,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在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削弱或误解的现象。因此,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地强化跨文化认同,让外国文学经典更为有效地实现深层次的价值传递与情感共鸣。
结合本地受众的认知结构和审美偏好,进行语言翻译、文化注释和多模态再创作。即在充分尊重原著精神和关键设定的基础上,通过更贴合跨文化传播对象认知习惯的转译、改编等再创作,赋予读者和受众从“文化他者”到“情感共鸣”的自然过渡。如豫剧版《朱丽小姐》,改编自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于1888年创作的经典名剧《朱莉小姐》,巧妙地融合了西方的人文精神与中国的美学意境,以契合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的艺术手法,生动展现了西方戏剧中的人文情怀。
文学具有世界性、互通性和可交流性。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文学传播正经历着从单向传递到多维互动的范式转型。这也意味着,外国经典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还可通过在微博、豆瓣、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发起“经典文学角色Cosplay大赛”“名著金句短视频挑战”“外国经典文学剧本杀”等主题性传播互动,吸引和鼓励更多年轻人在解构经典的多元创意表达中增进文化了解、提高文化认同。
拓展传播渠道,
打造外国文学跨文化传播矩阵
从传统纸质文本到电子书、音频书、短视频解读,再到AI生成内容与虚拟现实场景复现,新媒体技术极大丰富了传播形式。尤其是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上兴起的“文学种草”“剧情解读”类内容创作,让经典文学作品在年轻群体中重获关注。而根据用户兴趣实现精准推送的智能算法,则在增强经典文本的可达性可感性,提升跨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发挥着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外国文学跨文化传播矩阵,已成为推动经典文本全球再认识与再传播的关键路径。
不同类型的平台具有差异化的内容优势与受众结构。鉴于主流媒体平台具有权威背书与广泛公信力,更适合承担经典文学的价值引导与官方解读功能,新媒体平台则在传播时效、受众覆盖等方面见长,应以打通主流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等多个传播端口为重要着力点,实现平台间的内容联动与用户迁移,以立体化传播通道实现外国文学的广覆盖、准触达。
联合高校、出版机构等,推动外国文学经典的深度传播与多元解读。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业的研究团队,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外国文学领域的教授、学者对经典作品进行学术解读,或有针对性地撰写深度评论文章等方式,为大众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引;另一方面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开设外国文学跨文化传播相关课程,搭建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出版机构可基于自身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成熟的出版发行体系,高质量完成相关经典作品的跨文化翻译、编辑,推出适合不同受众群体的版本,让外国文学以更亲民、更具活力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卢 慧(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文系2025年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3-152511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