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天津西青区以党建为引领,串起农文旅资源 创富工坊 带领群众增收有方(神州看点)

在天津市西青区的乡间巷陌,一批看似普通的工坊,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和乡村的面貌。这些工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创富工坊”。

清晨7点,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的“创富工坊”忙碌起来。村民李大姐熟练地将热缩管套进汽车线束,热风枪“呼”地一吹,套管便紧紧包裹住线缆。“多亏家门口这个工坊,时间灵活、计件取酬,活儿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李大姐说。

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间闲置房屋,如今成了对接企业订单的“柔性车间”。“企业发包、村民接单”的生产模式,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也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创富工坊”最早在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萌芽。2024年,第六村里建成全市第一家“创富工坊”。

遵循“小办公、大服务”理念,第六埠村对便民服务大厅进行升级:将分散的数个办事窗口整合为“一站式”服务区,腾出的空间为村民设置活动场地。这里不仅是便民服务大厅,也是农产品与文创展销中心,更通过共享直播间让第六埠村的蔬菜驶上电商“快车道”。

“直播间全村共用,大家把农产品送来,返乡大学生当主播、推介家乡特产。空间用活了,人心也拉近了。”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说。2024年8月以来,工坊已接待参观团组370余、游客1.5万人次。

今年5月,通过西青区“揭榜挂帅”行动项目组引进,“创富工坊”首位“乡村合伙人”——星缘农场在第六埠村扎了根。农场专门划出10亩土地作为亲子体验区,吸引游客,让本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拓增收新路。

“1+1”合作,正催生“1+N”效益——从一个人到一个村,从一份工到一束光,“创富工坊”带来的不只是岗位和订单,更是共同成长的理念、产业融合的思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今年以来,西青区以党建为引领,融合市场化运营,以来料加工、农旅融合、电商直播等多元模式,培育15家各具特色的“创工坊”,目前已累计接单超千笔,吸引企业10余家,总体增收99万余元,帮助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创富工坊”初见成效,源于背后顺畅的协同机制。区委组织部牵头启动“来西青·创青‘村’”行动,邀请13所高校的青年走进田间,变身带货主播、乡村设计师和文推荐官;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送来政策、培训技能,区商务局和妇联帮产品找销路、为工坊搭舞台,区总工会为务工村民织密权益保障网……多方合力,持续滋养这片土地上的共富新芽。

从精美非遗掐丝到手工编织,从特色农产品到来料加工线束,“创富工坊”以丰富业态打通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王稳庄镇东兰坨村的“创富工坊”以手工编织见长,90后村党委书记洪璐直播带货,把村民手工编织的手提包、公文包、野餐篮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创富工坊”也成为连接城乡的新纽带。天津礼品展博会上,7家“创富工坊”联合亮相。展会后,以农旅融合为特色的张家窝镇西闫庄村“创工坊”,在“乡村合伙人”助力下,收获700多箱葡萄订单,并策划多条农旅线路,10余场采摘与团建活动预约落地。

为了让“小工坊”接得住“大订单”,西青区“揭榜挂帅”行动项目组多方联动,并建立详细台账——平时小单各自做,急时大单统一派,让“指尖活”变成“指尖钱”。

眼下,西青区正推动“创工坊”品牌提质升级,工坊不再只是一个生产空间,更升级为融合电商直播、研学体验和农产品展销的多元平台。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强强联合”等机制,工坊正逐步串起周边村庄农文旅资源与特色农产品,构建起“一坊引领、多村联动、共富共赢”的示范片区。

天津日报记者 王 音

责编: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