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当常州奥体中心的灯光刺破夜空,宿迁与常州将迎来“苏超”战场中的关键一战,将两座城市的发展哲学,浓缩在了一块小小的绿茵场上。

看场上的攻防转换,如同看两座城市的发展剪影。一边是根基深厚、持续精进的“万亿之城”常州,另一边是异军突起、不断开辟新赛道的“后起之秀”宿迁。

“无中生有”:创造者的共同基因
有趣的是,无论是精谨的“工笔”,还是挥洒的“写意”,其传奇的起点都源于一种在“留白”处起笔的“无中生有”的创造者基因。

传统制造业的底蕴和江南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常州人开阔的眼光、务实的精神和果敢的行动力。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是最好的注脚。在一片连恐龙化石都找不到的土地上,常州人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制造基因,硬是创造出一个世界级的文旅IP。它打破了“资源决定论”,早早便证明了这座城市“敢想”且“能干”的底色。

同样的基因,在宿迁的土地上则酿成了醇厚的酒香。在白酒的江湖里,宿迁并非天赋异禀的“天选之子”,但宿迁人硬是凭借着对品质的打磨和市场的开拓,将洋河、双沟两大名酒推向全国,为自己赢得了“中国酒都”这块金字招牌。这同样是一种“无中生有”——在既有的产业格局中,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响亮名号。这种创造力甚至体现在对山水的大胆重塑上:骆马湖畔,宿迁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出一片享誉全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内陆看海”从一个大胆设想变为现实。
这种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魄力,是两座城市传奇画卷的共同序章。

“工笔”与“写意”:两种笔法的现实回响
相同的基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衍生出两种迥异的笔法。
宿迁的笔法,是挥洒自如的“写意”。它不拘一格,追求气韵与格局,当一条路走不通或已成红海时,能迅速捕捉时代神髓,另辟蹊径,勾勒出全新的发展轮廓。

近年来,传统产业面临瓶颈,宿迁不在老路上“内耗”,敏锐地扑向了直播电商的蓝海。从曾经的“淘宝村”耿车镇,到如今遍地开花的直播基地,宿迁迅速将自己打造成了全国闻名的“电商直播高地”,快递业务量稳居全国前列。这正是“写意”画法的大开大合,为自己,也为更多内陆城市的发展,泼墨挥洒出一条新路。
常州的笔法,则是精谨细腻的“工笔”。它早已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要对已有的优势领域进行精雕细琢,一笔一画,力求穷尽其理、描摹其深。

新能源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常州从不满足于“引进几个大厂”,而是深耕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发、储、送、用”的产业闭环。就在2023年,其新能源产业产值已突破7600亿元,动力电池的产销量更是占据全国的五分之一。当理想汽车的创始人在发布会上直言“我们大部分研发和生产的同事都在常州”时,这正是“工笔”画法的极致体现——通过对细节的绝对掌控,将一条赛道描绘成所有参与者都必须遵从的行业标准。
笔法迥异,但那股敢为人先的锐气,别无二致。

殊途同归:从守护文脉到产业共荣
无论是挥洒“写意”,还是精研“工笔”,最终都将汇入守护共同文脉、实现区域共荣的时代洪流。

千年大运河,便是两地共同守护的文化根脉。常州用“绣花功夫”精心打磨着青果巷,让粉墙黛瓦间的名人故居与新潮的咖啡馆、书店共生,延续着“江南名士第一巷”的文脉,巷中走出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更是将这份对故土的眷恋唱响大江南北;宿迁则全力擦亮运河记忆,复原着古时“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繁华景象。在开拓未来的同时,它们都懂得回身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比文化共鸣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产业链上的深度嵌合。以光伏产业为例,这正是两种笔法最务实的融合。善用“工笔”的常州,是全球光伏巨头天合光能的总部和研发中心所在地,输出的是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和产业链整合能力。而擅长“写意”的宿迁,则以其广阔的承载空间、高效的落地服务和要素成本优势,成为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布局产能、扩大规模的重要战略基地。当常州用“工笔”勾勒出的产业链核心骨架,铺展到宿迁用“写意”挥洒出的广阔市场天地之上,一幅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产业画卷跃然纸上。
绿茵场上的胜负或许在转瞬之间。而球场之外,当“写意”的挥洒,遇见了“工笔”的精谨,两种力量的交织合奏,正是“强富美高”新江苏面向未来,最富活力与想象力的乐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素材:宿迁发布、常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