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以高质量农业保险体系推动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

2025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快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农业强省建设,既扎根于广袤的沃土,也体现在应对风险时的沉稳。构建高质量农业保险体系,正是为农业强省建设构筑坚实的“安全网”,让广大农民在自然风险与市场波动的复杂形势下,拥有稳步前行的定力。得益于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的双轮驱动,江苏省构建起了覆盖广泛、保障有力的农业保险体系,正在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保特色”升级,有效缓解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境,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与保障力量。

“四保并举”引领高质量发展,夯实农业强省风险保障基石

保成本:提标扩面,织密保障网。江苏省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推动完全成本保险高保障、广覆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完全成本保险是在物化成本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了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从而为农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成本风险保障。江苏省自2021年试点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以来,严格执行国家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要求。截至目前,实施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省所有种粮地区,每亩保额最高可达1300元。保障水平的提升,显著增强了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效稳定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完全成本保险的高保障和广覆盖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有力支持。政府财政对完全成本保险的保费给予了大力补贴支持,其中,中央财政提供35%的保费补贴,省级财政提供30%的保费补贴,农户自缴比例不高于30%(实际自缴比例多为20%),差额部分由设区市、县(市)依据财政情况进行补贴。这种多层次的保费分担机制不仅减轻了农户负担、激发了农户参保积极性,也提升了农业保险的可持续性。

保价格:创新机制,稳住基本盘。近年来,江苏省引入“保险+期货”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险种,通过农产品价格保险与期货市场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转移和市场化管理,有效保障农户收益的同时,提高了保险公司的参与积极性。例如,江苏省率先在省级层面推动27个县区开展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当生猪价格低于保险合同约定价格时,保险公司按差价给予赔付,从而为养殖户的收入“托底”,期货市场的参与则进一步将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该模式在提高保险和期货市场活跃度的同时,也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更多投资机会。截至2024年年底,生猪“保险+期货”试点累计保费收入16774.17万元,为5683户次中小生猪养殖户的213.87万头生猪提供了41.63亿元的价格风险保障,有效降低了中小养殖户因生猪价格大幅波动导致的损失,保护了养殖户的生猪养殖积极性。

“保险+期货”模式不仅增强了农业保险的市场化风险管理能力,也为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稳定农产品供给、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保险从单纯的风险补偿向风险管理和收益保障一体化转型。

保收入:兜底收益,夯实“压舱石”瞄准“灾多减产”“价贱伤农”的双重痛点,江苏省把收入保险作为稳粮促收的关键一招,将产量与价格装进“一张保单”,切实保障农户的基本收入。江苏省自2015年开始试点水稻收入保险,2024年实现了三大粮食作物收入保险在种粮县区全覆盖。在收入保险的保障下,农户如果出现因农产品价格、产量波动等原因导致的收入水平低于常年收入的情况,保险公司将根据约定对损失部分进行赔付,充分化解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带来的风险。

目前,收入保险已经成为江苏省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覆盖水稻、玉米、大豆、大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收入保险的广覆盖显著提升了农户的风险保障水平,有效稳定了农户收入。

保特色:精准施策,打造新引擎。江苏省在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特色农业产业的差异化需求,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保险的创新模式。围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如水产、果蔬、茶叶等,江苏省量身定制保险方案,并加大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推动保险责任覆盖自然风险、价格波动等多重风险,提升江苏特色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江苏省针对水产养殖业推出了政策性水文指数保险,该保险根据区域水文变化特点设定了科学合理的赔付触发机制,当水位、温度等关键指标超过预设阈值时,即可启动保险理赔程序,极大提升了理赔效率与公正性。

截至目前,江苏省各级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险种超过100个,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贴险种58个,支持各地为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和家禽等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提供风险保障,有效提升了特色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措协同”激发可持续动能,提升农业保险现代化治理效能

当前,江苏省农业保险体系持续完善,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保障动能。然而,面对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人口老龄化加深的现实挑战,农业从业人员安全保障仍存在明显短板;同时,保险产品与农户需求错配、多方协同机制不足、科技赋能有待提升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农险体系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契合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江苏亟需在“强人力、促联动、赋数智”三大维度协同发力,加快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保险治理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和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强人力:完善制度,筑牢“支撑墙”随着农业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叠加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农业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已成为当前农业强省建设中的突出短板,亟待引起高度重视。现阶段,面向农业从业人员的人身保险产品仍存在供给不足、结构单一等问题。同时,政策宣传与落地服务存在盲区,导致保障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出现错配。据2025年7月课题组调研,46.68%的家庭农场强烈期盼人身安全类保险,但实际参保比例偏低,反映出产品可及性与政策传导效能不足。

补齐农业人力保障短板,事关从业人员切身福祉,更关系到农业强省发展大局。若未能及时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人身保险体系,将制约农业生产率和产业韧性提升。因此,应加快推动农业保险从保生产、保价格、保收入、保特色,向保人员等多维度拓展,通过产品创新、政策赋能与资源整合,构建涵盖全产业链风险的农险新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普惠精准的保障支撑。

促联动:协同共治,构建“同心圆”。当前,农业保险在投保、理赔等环节仍然存在供需不匹配、需求得不到及时响应的问题。对此,应持续优化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和第三方定损机构的四方联动制度,促进农业保险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首先,建立健全针对需求的多方联动机制。各级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持续跟踪农户的保险需求,并逐步建立政府监督、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定损机构联合查勘定损的工作机制;保险公司则应当根据农户需求和政府要求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重大灾害处理机制,为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业保险服务。其次,应立足地方农业特色,建立更加完善的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和第三方定损机构的四方利益分配制度,增强制度公平性的同时提高制度的可持续性。第三,用四方联动制度强化多层次农业保险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确保三大主粮、生猪等重点产业的保险覆盖率稳定提升,筑牢农业稳产保供的风险防线。

赋数智:科技融合,激发“新动能”。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应主动拥抱现代科技,积极推进科技赋能,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手段促进农业保险发展。一方面,应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融入农业保险的核心业务流程,覆盖包括产品设计、售前、承保、理赔、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保险支农质效,更好地满足农户多元化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应积极运用先进技术预警自然灾害,主动提供防灾减损指导和服务;推广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的运用,指导农户运用线上程序自主远程查勘,进一步优化定损精度与理赔流程,全面提升农业保险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刘志斌 高名姿(作者均为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课题“农业经营户风险保障需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研究——基于苏北、苏中的调研”〈编号25ASS045〉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