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商业/科技 > 正文
50名处级公务员赴深圳“充电” 以谋武汉高质量发展

如何进一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汲取先进地区发展经验,这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9月8日至12日,武汉市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在深圳举办,50名学员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围绕科技创新、城市治理、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深入学习深圳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经验进行“充电”。

据了解,本次培训之所以选在深圳,是希望通过学习深圳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成果,帮助武汉干部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进一步增强武汉市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核心支点作用。

在课堂教学培训会上,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链党委第一书记,邱宣博士结合深圳科创体系建设实例,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深圳实践》为题展开剖析,让学员们清晰看到“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协同发力点。武汉作为科教大市,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下一步如何借鉴深圳“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经验,推动本地高校、科研院所成果更快落地,破解“重研发、轻转化”难题,为武汉科创产业发展打通关键堵点,是学员们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香港教育大学博士、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特聘研究员刘苗苗教授的《AI大模型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创新应用实践》课,是一堂生动的实操课,学员们通过案例操作,深刻意识到AI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认识AI、使用AI,与AI共舞,不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副部长张静雯授课的《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创新实践——以深圳“民意速办”改革为例》让学员们明白,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深圳“诉求归集-快速响应-闭环督办”的机制值得复制,下一步要推动武汉民生诉求渠道整合,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真正把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获得感。

武汉在光电子、新能源等领域有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产业转型慢的问题,陈磊研究员主讲的《解码深圳——先立后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圳实践》对武汉发展新质生产力极具参考价值。借鉴深圳“先培育新动能、再优化旧产能”的思路,既守住传统产业基本盘,又加快新兴产业布局,推动武汉产业结构向更高质量升级。

在生动的课堂之外,学员进一步走进实践场景,沉浸式感悟改革创新驱动下的深圳实践。

在深圳湾创业广场和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学员实地考察“四创联动”生态构建情况,了解广场“3+6”全链条创业服务体系,看到了创业生态的“全链条赋能”力量,其“需求导向”的服务思维,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渔民村社区,学员们探访全国首个“万元户村”,了解其从渔村到“花园式小区”的转型历程,重点考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3.0版综合服务模式,学习深圳基层治理“民生幸福标杆”打造经验。

在新兴产业独角兽企业来画科技,学员了解了其自主研发的动画大模型、可控AI视频技术,以及“文化+科技”企业出海、深度服务政务数字化的实践案例,学习了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在前海合作区,学员们瞻仰前海石,重温“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使命担当,深入学习前海在金融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深港协同等领域“先行先试”的探索经验。前海的改革魄力与武汉“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相呼应,进一步坚定了学员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的决心。

培训结束后,学员围绕“科技创新如何适配武汉产业基础”“超大城市治理如何借鉴‘民意速办’”等现实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在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十年禁渔垂钓管理、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城市赛车经济培育等方面提出了一批可行性建议,切实推动“深圳经验”转化为“武汉实践”。(供稿人:武汉市水务局 李雪)

责编:徐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