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预制菜被他俩吵上热搜,但消费者只想吃个明白

近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与同事在西贝就餐时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饮商家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后强势回应,称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并宣布自9月12日起,西贝全国370家门店将全部开放后厨,同步上架“罗永浩同款菜单”。

罗永浩与贾国龙的隔空对峙,把关于预制菜的讨论推上了热搜。从“感觉被欺骗”的吐槽,到“开放后厨自证清白”的回应,这场争议看似是对“预制菜定义”的掰扯,又戳中了消费者最核心的诉求——在餐饮消费中,消费者的知情权究竟该如何保障?

罗永浩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这一诉求引发不少网友共鸣。究其原因,并非消费者对预制菜本身有天然敌意,而是源于消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等”和“价值错配”。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国内超74%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配送预制菜至门店制作,但不少餐厅对预制菜避而不谈。当消费者怀揣着对“现做锅气”的期待,支付着高于家常菜的溢价,最终吃到的却是加热后的预制品时,这种“被欺骗感”自然会转化为对品牌的质疑。西贝800多元的5人餐消费明细,之所以成为争议焦点,是不是也是源于消费者在价格与体验之间没有获得预期的对等呢?

而企业对“预制菜概念”的解释,更凸显了知情权保障的迫切性。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中央厨房配送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西贝强调其中央厨房预加工后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而非即热的成品,做熟环节在门店,这一说法虽说符合规定,但或许并不能让一些消费者买账。官方定义、企业标准和消费者的朴素认知出现了“温差”,这或许也正是很多消费者心生戒备,反感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的原因。

对普通食客而言,他们无需区分“预加工原料”与“即热成品”的专业定义,只想知道“这道菜是不是现做的”。当馒头等主食在中央厨房做熟后到店加热,企业却未主动告知,这种“技术性合规”背后,是不是也含有一丝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呢?

值得期待的是,贾国龙宣布“开放后厨、公示食材加工方式”,这正是对消费者知情权诉求的积极回应。此前老乡鸡餐饮发布《菜品溯源报告》、中国现炒联盟推行“现炒认证”,这些案例都说明:透明度才是重建餐饮信任的关键。

预制菜本是餐饮工业化、标准化的产物,其便捷与高效不应被否定。但前提是企业要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当餐馆敢于坦承“哪些菜是现炒、哪些是预制”时,消费者才能做出符合自己预期的选择。有人愿意为现做体验支付溢价,有人青睐预制菜的性价比,这种各取所需的市场生态,才会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模样。

如今,老罗老贾的这场争论似乎超出他们之间的个体纠纷,成为一场关于餐饮行业信息披露规则的公共讨论。罗永浩呼吁的立法强制标注或许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也清晰传递出这样的信号:消费者的知情权不是可被企业随意取舍的“附加题”,而是餐饮服务不可回避的“必答题”。只有当透明标注成为行业常态,当信息对称成为消费基础,预制菜才能真正摆脱争议、发挥其便利价值。而消费者也不必再为“吃没吃上现做菜”而纠结焦虑。毕竟,让每一笔消费都明明白白,才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尊重。

(沈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