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基金是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 徐州高新区政府投资基金自2021年实质运作以来,逐步形成“管委会+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目前,已累计推进设立产业基金25只,规模214亿元,为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25年,徐州高新区基金公司荣获融中2024-2025年度“最具成长性有限合伙人”,成功发行全市乃至苏北首单科创债5亿元。

一、徐高新基金市场化运作的探索
近年来,徐州高新区作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坚持以政府投资基金为突破口,坚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专家评审前置把关,不断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基金招商+资本赋能”模式,聚焦安全应急、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新能源电力“4+1”主导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

徐州高新区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徐州高新区部分项目步入上市“快车道”。近年来,该区4个“1号工程”落地、5家本土企业上市、28家企业纳入上市后备库。先导电科持续推进独立或并购上市,坚定走资本市场之路;格利尔、百甲科技等北交所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已成功退出。
但相对国内头部投资机构而言,徐州高新区基金无论从产业判断、项目甄别,还是从募资能力、投后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更好地推进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统筹好产业发展目标与市场化投资要求,是徐州高新区基金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徐高新基金市场化运作的思考
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是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的基本原则。未来,徐州高新区政府投资基金应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全力打造“基金+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完善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围绕新能源商用车、安全应急等重点产业链,集中资金资源完善产业链布局,建立投资领域正面清单及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分级决策程序,建立以勤勉尽责为核心的容错清单和程序细则,落实有计划、有考核、有激励、有实效与防风险“四有一防”机制,为市场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围绕基金投资决策程序、项目甄别、基金协议、投后管理等全流程,不断健全“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大头部投资机构对接和社会募资力度,推进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及其子基金项目储备和投资工作。
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坚定不移采取市场化方式选拔具备优质素质的基金管理人。授权基金管理人依法依约自主开展投资决策,确保基金运作的市场化与专业化水平。学习头部投资机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拿出真招硬招切实加强投后管理,发现项目风险及时果断挽损。

提升业务能力,打造专家型团队。近年来,徐州高新区基金规模不断增大,在管项目数量激增,但产业基金运营团队的产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亟需提升。需要通过加强学习、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育现有骨干力量,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专业精湛的专家型投研队伍。
“四链”融合发展,加快投后赋能。需要有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协同共进,培育扶持更多具有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的产业项目。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成效与产业促进作用。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政府投资基金应势而生、茁壮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更离不开资本的“陪跑”。新的形势下,政府投资基金只有顺势而为、规范运行,统筹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才能行稳致远,实现产业落地和投资收益的“双赢”。
孙晓强 作者单位:徐州高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