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九旬老兵吹响冲锋号:战友们,归队!

9月12日中午12时许,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老兵南启祥微微挺直腰板,右手再一次举起那把陪伴他多年的军号。

随着运送第十二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车辆缓缓经过,这位九旬的老人左手握拳,用全身的力气吹响军号。号声响亮、激昂、充满力量,久久回荡在陵园上空。“战友们,欢迎回家。”南启祥几乎是喊着说。

9月12日,志愿军老战士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迎接运送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车队。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这是一场跨越七十多年的“重逢”。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南启祥担任司号员时,曾一次次吹响冲锋号,战友们闻号而动,勇往直前。如今再次吹响军号,南启祥说:“过去吹的是冲锋号,今天吹的是胜利号。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声音。”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我国已迎回12批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于我们,他们是英雄;于老兵,他们是战友,是盼了七十余载,终得归家的亲人。

早在几天前,得知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国的消息后,南启祥就拿出珍藏已久的军号,擦了又擦,试了又试,一首曲子每天要练好几遍,就为了用最好的状态吹响军号,接战友回家。

9月12日这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来了许多志愿军老兵。92岁的杨天银平时要坐着轮椅出行,但他还是执意跨越1200多公里,从江苏徐州赶来。在现场,他和98岁的蹇兆增、93岁的杨培善再一次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却从未消解他们对战友的牵挂。“我们是亲密的战友,他们回来了,我们必须见上一面。”杨天银说。

96岁的程茂友也来了。他手里捧着一个特殊的“信物”,那是几天前他参加“九三阅兵”时拍摄的一张照片。这次来,他想完成一个特殊的“约定”。“我是带着战友的遗愿去的北京。”程茂友说,“来这里我想告诉战友,祖国强大了,他们如愿了。”

南启祥和曹家麟都来了,他们同年出生,都是15岁就上了战场。两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你多大了?”一位轻声问。

“我90了。”另一位笑着答。

“咱俩一边大!”

“难得相见啊,保重身体,好吗?”

没有更多言语,他们紧紧握手,继而深深拥抱。岁月染白青丝,但血与火淬炼的战友情,永远不变。他们许下新的约定,明年,他们还要来接战友回家。(记者武江民、于也童、丁非白)

责编: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