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商业/财经 > 正文
“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对话三位能源技术专家

9月9日,“新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发布会”能源技术专场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

会上发布了由中国能源研究会推荐的三项重要科技成果,分别是: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海洋蓝色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华北电力大学“退役新能源组件的热解处置技术”、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

会后,围绕这三项重要成果,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王中林,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陆强以及深圳能源集团智慧能源领域首席专家陈正建接受媒体采访,分享了成就相关的重点问题。

以下为媒体与三位专家的对话精编:

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兼蓄并用”

媒体提问:纳米摩擦发电技术跟海上风电或者跟光伏相比,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王中林:海上风电和光伏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但光伏是有光才有伏,有光才有电。它可以白天发电,晚上不一定。天气好可以,天气不好就不可以,昼夜分明;风一般在海上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海上风电现在发展很快,但也有不确定性。

摩擦纳米发电技术是原理上的新发现,是收集低频次低幅度能量的一个底层技术。在海上的话,水总是在流动,那么对这种微动,把它变成电力或者电信号历来很难,有能源但是不可用。所以要把这不可用的、分布广、密度低的高熵能源用起来,就要靠我们的发明。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的技术有一定的优势。

解决能源问题不是一种技术就能完成。单一光伏也解决不了,单一风能也解决不了。只有几种技术配合起来,方能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新能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那么稳定,所以并网也一定会有局限性。

但我们思维可以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能源都必须并网,我们一定要在当地产生、当地用,这个场景就多了。所以我们既有并网也有分布式,两个结合起来解决我们未来能源问题。所以各有优缺点,兼蓄并用方能解决我们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媒体提问:该技术距离真正的规模化的应用还有多远?未来3到5年内的产业化路径的挑战有哪些?

王中林:为了规模化应用我们分几步走。第一步先把这基本样机做好,就像做光伏板,我先把那个硅片做好,做好它就是基本单元,然后集成,现在我们达到了。第二步是规模化,决定于我们有多少财力投入进去。第三步是系统集成,把它集成起来以后,我觉得三年之内就能用,五年之内集成后的规模化也能实现。

最难的就是前面的样机。因为样机包含各方方面面的技术,能源回收、能源管理、能源储存等,还要实现一体化。把这个路打通了以后,我们就复制,复制以后怎么把它连接起来,相对来说挑战不是那么大,但是每一步也都是有挑战的。比如放到海里,在海里这个东西怎么能够适应?一到水里面以后,它和我们想象的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大量的试验,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还要不断的把这个集成起来,能够系统的,和大海的状况结合在一起。

媒体提问:您对那些希望从0到1做出创新工作的青年科学研究者有什么建议?

王中林:我们经常讲从0到1,有大也有小。大家要想的突破是多大的突破?对于我们的这个突破来说,算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我带着团队做,从开始摸索到现在20年了,这个月的20年前,我首次提出纳米发电机这个概念。这个经历,也是大团队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前期。后期发展更快了,很多的企业已经孵化出去了。

首先对年轻人提出的,就是要瞄准一个方向。因为你要看上一件大的事情,别人也看上了,都认为这个路越走越宽,那就有别人在前面走。选定后要锁定这个目标,不要因为事小而不为。大事你想做,谁都想做,我们把小事做成大事,把一个看着不重要的研究持续做下去,最后全世界一片都在跟着做。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定力。

最重要是要坚持,创新工作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就能做出来的,是我们不断的努力,不断努力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到现在我们基础理论、基本技术,这个工程样机都在方方面面地开发出来了,下一步就是产业化,我相信我们团队下面几年发展会更好。

年轻人不要急于求成,大成果都不是一天干出来的/1839年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光伏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量子解释了什么叫光电效应。1954年才有第一个这么大的硅基光伏片。到1977年光伏发电,当时的价格是77美元一度电,到现在是几美分一度电,整个发展就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科学家们干了什么呢?把技术的方方面面打通,优化材料的成本,才有今天的光伏发电。

创新工作是个漫长的过程,有时也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我们争取一代人能完成。我们现在是摘取了科技发展的红利,但在前期的科技发展,我们并没有做太大的贡献。我们现在做原创的0到1的研究,对我们有方方面面的挑战。未来能不能自强自立?未来能不能在科技上引领世界的发展?我们有没有这种志向?有没有这种大思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为新能源退役组件回收处置找到更优解

媒体提问:热解技术在处理不同种类的退役组件时,如何实现标准化问题?

陆强:我们的标准是对某一种单一的退役组件,但对不同类型的退役组件的话,它们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我们退役下来的风机叶片是五六十米一根,现在最大的风机叶片已经可以做到接近200米。为了运输方便的话会简单切一切。但不能切的太碎,叶片里面有纤维,如果把它切的太短的话,纤维也被切短了,就不值钱了。

所以在处理的时候,一般都要做大尺寸的叶片。比如说我们这边风机叶片,可以1米到2米一段,那么直接进去做热解。光伏组件也一样,它是一个三明治结构,上面一层玻璃,下面一层背板,最中间是晶硅电池片,在玻璃、晶硅电池片、背板中间填充的都是胶。这个玻璃如果是一套完整的,就会比碎的玻璃相对更值钱。

对于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和锂电池,它这个设备结构是不一样的。叶片和那个光伏都需要做大尺寸,这个电池是可以直接做小尺寸。另外,它的原料、产品也不一样,所以它们对应的工艺截然不同。我们可以针对风机叶片做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针对光伏组件也做成了标准化产品,锂电池也是同样的处理,但设备是截然不同。

媒体提问:与传统的焚烧或者填埋相比,热解工艺在碳排放和污染控制方面有哪些优势?在处置过程中怎么高效分离回收高价值的材料,避免有毒物质的释放?

陆强:我们的工艺是绿色低碳,如果把风机叶片直接填埋,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地向环境中释放出二氧化碳或甲烷。如果去焚烧风机叶片的话,以填埋作为基准的话,它也是有碳减排的。

如果以焚烧为基准的话,因为焚烧过程中会释放热量,我们可以简单认为它能够替代一部分的煤,那么它就能够有一定的碳减排功能。

比如一吨叶片产生的热量可以替代半吨煤,那每处理1吨叶片,就能够节省半吨以上的煤。我们的热解是回收了它里面的有机物,都变成了油和气,把里面的无机物纤维等组分都给回收回来。

纤维是工业制造的,一定是耗掉很多能源的。纤维制作过程需要拉丝,如果没有能源,纤维拉丝就无法实现,我们把纤维回收回来,就替代了传统的工业纤维,不需要再去造新的纤维了。我们的碳减排效果非常的好,一吨风机叶片的热解处置回收,大约能够有2.7吨的二氧化碳减排。

从回收来说,所有的新能源器件都是一个非常致密的结构,油盐不进。但热解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机物高温下才会分解,无机物是不变的。像电池片,它是一种叫做EVA的胶膜,非常的紧密,想渗透进去都渗透不进去。我们用热解一加热,胶膜就失效了,玻璃和电池片就自动分开了,我们一边得到玻璃,一边得到电池片。

器件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污染元素,比如光伏组件它里面最下一层叫含氟背板,处理过程中一定有氟会释放出来。在热解的过程中,氟跑出来了,而我们会把氟全都焚烧,焚烧后,所有的有机氟都会变成氟化氢,把它回收回来,还能直接用。

媒体提问:对于立志从事于能源行业的学子,您有什么建议?您觉得他们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建议?

陆强:学能源的人,从大学本科开始,我们的基础学科,就是物理加数学。但是,我们一旦做了研究人员以后,就需要涉猎各种交叉学科。所以,对于本科学生,前三年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打好,因为数学物理是我们的本质。

其次,在现在这个社会,一定要熟练运用各种工具。善用软件是一个非常重要能力。

第三个的话,一定要有交叉学科的意识。能源,它本身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学科,是多学科交叉在一块。

所以可以简单来说,要有强大的基础知识,要有善于学习,尤其学习这种软件工具的能力,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当碰到一个新领域的时候,得要有这样的本事。

对于已经踏上了科研岗位的青年,我希望他们选择一个特别好的科研方向。这个方向,可能是最热点的,但不能是盲目跟随的;一定是国家有重大的战略需求、有生命力的方向。那这个方向,就适合做长时间来做。

成功的最大的本质就是坚持。那坚持的前提是什么呢?那就是,这个方向是值得坚持的。

选择一个好的、有战略意义的、有影响力的、有生命力的方向。如果能坚持一辈子的,像我们这些青年科研人员,就是未来的大专家。

三、智慧能源预测系统多场景应用大有可为

媒体提问: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预测精度是怎么样的?

陈正建:首先对于极端天气,就是我们这个三级架构模型的一个优势。因为它比较关注细节,极端天气,往往表现出的是局部区域快速骤变的一个现象。这个模型,可以发挥它的一个实力。

针对台风等极端天气,我们的场站在台风的中心的位置、偏向,以及它的高度,可以提前相对精确的估算出。比如,预测出它的预计等级。而传统的数值预报模型,25乘25的网格梯度太大、切片太大,差值算法往往是非常不准。所以说,我们通过降尺度,可以提高对站端服务的精度,达到大概百分之二三十。

媒体提问:系统现在目前所使用的这个多级降尺度的技术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未来的目标客户是否包含了民营新能源运营或者是分布式能源用户?

陈正建:多级降尺度技术我们是拥有知识产权的,我们基于全球气象预报背景下,我们可以做到自主实施站端级的服务部署的,其实也是用的Transformer架构,在架构上做了一些微调。基于“9乘9”再到“3乘3”场站尺度的也是同样的架构模型技术,保证了整个宏观的到微观尺度的精准性的问题。

对于未来是否会应用到民营,我们觉得这个是完全开放的。并且它的应用场景,不仅仅是在新能源场站给电网服务。其实,它未来应用在场站的资产运营和交易,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最近在江苏做电力交易,做月度的竞价。我对每一天大概的发电量要有一个预测。这不是说总量的预测,而是每一天24小时分时段,大概要估出来,然后再决定整个供需平衡来做价格。所以,精确的预报用到这里,它就会体现出很好的技术支撑性能。

未来,除了风电、光伏新能源,它在源网荷联网也会有很大的作用。

在负荷侧,它有很大的作用。现在很多都是微网化、综合能源化。在一个场景里,有光伏,有储能,有充电,甚至还有一些冷热设备的能源供应。做好复合的预测,结合电力现货的价格、电力市场的价格去互动。为了使这个场景运行在最经济、碳排放最低的状态,未来我们的核心技术可以提供支撑。有了预测,就可以求解,然后去找到最优解。

媒体提问:预测系统帮助新能源场站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或者是辅助服务电力市场调节的这方面有什么作用?

陈正建:对,刚我也提到了现货市场。其实现货市场依赖的几大技术,一个就是预测技术。什么叫预测技术呢?就是你像组合的预测它是预测技术。发电功率的预测它是预测技术,对吧?有了负荷有了发电功率预测数据,我才能在市场上去寻求交易。那这每一个的准确估计和每一个时空层面。时间层面大家可能理解,空间层面因为电网它是一个网架结构,空间层面它有特征,它也有影响。对时空的这么一个均等出清,是未来你要在电力市场交易的关键,这个的底层技术还就是预测技术支撑。

我们今天发布的,其实那个光伏预测,我们除了用了七项数据之外,还用了图像等多模态的机制。像卫星云图,光伏厂家必须要用卫星图或者是你架的摄像机。因为一片云过来,他的出率马上可以降到原来的10%,甚至5%都有可能,这个影响就非常大。那你在假如以15分钟为交易点来做,那这一片云来了你是怎么发电呢?

所以说这一块的技术多模态的也是很关键的。对未来能源我之前给出了一个初步的个人的意见,我认为未来的能源它就是气象端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责编:徐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