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这片经济活跃、创新涌动的热土上,低空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今年暑期,一支由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长三角地区,开展了一场以“长三角低空经济政策解码”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通过系统性对比分析政策文件、实地走访低空企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以“政策解码”为钥匙,开启了一场破解制度壁垒、推动区域协同的探索之旅。
一、实践背景:低空经济腾飞,政策协同待解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其低空经济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从无人机物流到空中旅游,从应急救援到城市治理,低空飞行器正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政策的区域分割与协同不足,却成为制约低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我们走访了多家低空企业,发现由于跨区域政策差异,企业在跨省布局时面临诸多障碍。”实践团队负责人赵俊韬表示,“比如税收分成机制的不统一,导致企业难以享受跨省发展的政策红利;空域审批标准的差异,使得跨省飞行变得异常复杂。”
二、实践过程:三阶穿透,解锁政策密码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团队像一群“政策探险家”,深入长三角的低空经济领域,用“三阶穿透”的方法,一步步揭开政策背后的秘密,为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寻找钥匙。
文本解构——政策里的“关键词大冒险”。团队对沪苏两地的政策文件进行了词频分析。就像玩一场“找关键词”的游戏,发现了“研发”“补贴”“安全”这些词在两地政策中的出现频率大不相同,有的地方“研发”唱主角,有的地方“补贴”更抢眼。
“上海更侧重于研发创新,而苏州则更关注设备投资与产业落地。”团队指导老师谭文菁解释道,“这种差异在税收奖励、设备投资补贴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企业验证——走进低空企业的“真实世界”。理论上的分析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答案还得在实践中找。实践团队走进了多家低空企业,与管理者、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这就像是一场“政策落地大考察”,通过实地调研,知道了这些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企业又有哪些期待。这些真实的反馈,就像是在探险路上的“宝藏地图”,让团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政策协同的必要性。
国际对标——借鉴全球智慧的“他山之石”。知道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就是要找解决的办法。团队把目光投向了国际,看看其他国家在低空经济政策上是如何做的。团队成员研究了国际上的空域管理制度,就像是在“政策智慧库”里寻找灵感。这些国际经验,就像是我们探险路上的“指南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好的做法引入长三角,让沪苏两地的低空经济政策更加协同、更加高效。
三、实践成果:从政策文本到产业行动的转化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实践团队提炼出了可试行的制度创新方向,为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首先,促进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以降低企业跨区域发展的成本。其次,建立数据共享平台,降低企业的运维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促进沪苏两地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让两地的低空经济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最后,制定相关政策,为低空经济披上了一件“法律护盾”。这件护盾不仅明确了税收分成比例、安全监管标准等核心条款,还为两地的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区域产业的一体化进程。
这场始于象牙塔、终于产线的政策解码实践,正为全国区域协同治理提供“样本”。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化政策研究,开发“区域低空政策适配指数”,建立长三角低空经济案例库,培养懂政策、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在这场破解制度壁垒的暑期实践中,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谛。
(本文系2025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长三角低空经济一体化协同机制研究——以苏州—上海空域联动为例”[Y2025LX07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