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在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重要论述。群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要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
移风易俗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农村移风易俗是发动群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党领导人民积极破除封建陋习、建设文明乡风,为农业农村农民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动人民群众,不仅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还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旧习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移风易俗,破除了封建残余,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扶贫和文化振兴为农村移风易俗提供了新的契机。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移风易俗祛除陈规陋习、歪风邪气,让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
农村移风易俗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风俗习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必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且不断作用于社会存在。移风易俗事关民生福祉,事关民风好坏,是我们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人民群众的感知最直接、最强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破除封建礼教、抵制迷信活动、反对铺张浪费等,乡村环境持续变美,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移风易俗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近年来,“娶不起”的天价彩礼、“死不起”的豪华丧葬、“还不起”的人情礼金等逐渐成为阻碍文明乡风建设的“拦路虎”。人民群众对攀比成风、铺张浪费、赌博成风、封建迷信沉渣泛起等现象深恶痛绝,但因为人情往来难以拒绝、政策约束不强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有的群众不得不随波逐流。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党和政府能以更大力度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向上向好。
走群众路线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根本保障。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移风易俗要取得实效,关键还是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始终是移风易俗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走群众路线是被实践证明的有效路径。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确保移风易俗的措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办法就在群众中,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移风易俗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移风易俗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实践,才能不断优化移风易俗的具体措施,提升具体实效。
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对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发展,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必须与时俱进,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生活场景的新变化。一是要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民群众要求既摒弃落后习俗,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二是要注重倡导性与约束性措施并举。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心理感受,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为群众搭舞台,让群众唱主角,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既要耐心宣传引导,也要提供温暖细致的服务,寓服务于管理,努力实现从“要我移风易俗”向“我要移风易俗”的转变。要创新基层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实现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三是要注重数字化与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产生活方式。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积极发挥数字化和信息化工具在听取民声民意、开展宣传倡导、推行积分奖惩等方面的作用,能有效扩大覆盖面、增强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
李倩(作者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