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舆情是指以网络为平台载体,以特定事件为核心焦点,集中汇聚并全面呈现广大网民的情感态度、观点意见的表达传播过程,以及由此衍生的后续社会影响力与连锁效应的总和。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和自媒体平台的快速迭起与普及,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几何级数增长态势;同时,网络空间的匿名特质与高度开放属性,进一步加剧了舆情态势演变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使其发展轨迹难以被实时监测、精准把控和可靠预判。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诸多社会责任,而高校学生则是由层层选拔而来的“天之骄子”,他们被社会、家庭寄予厚望,一言一行都会被聚焦甚至放大,因此,涉及高校的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较高的社会关注。同时,高校学生大部分处在青春懵懂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情感丰富,但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容易引发舆情事件。此外,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各种文化、思想在高校交流、交融、碰撞、交锋。其中难免有境外敌对势力的舆论引导隐蔽混杂其中。因此,高校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动态,及时采取措施,引导舆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现状分析
舆情事件发生后,网络信息与观点激烈碰撞,令舆情态势愈发复杂。它犹如一柄双刃剑:既可以传播正向能量,激发高校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其全面发展,也可能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进而对其未来成长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网络舆情还可能直接作用于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损害其身心健康。
网络舆情的影响不仅限于学生个体,对学校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一旦涉及学校的负面信息在网络上发酵,若未能及时有效引导舆情,极易点燃学生的不满情绪,诱发抗议行为乃至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更将重创学校的声誉与形象,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滋生犯罪活动,直接威胁师生安全。
通过对各类网络舆情案例的观察,高校在应对校园管理引发的舆情事件中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存在盲区,既未建立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也缺乏专业舆情应对团队。这使得高校在舆情爆发时陷入被动,难以有效掌控局面,最终导致事件迅速发酵并产生恶劣社会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在舆情处置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壁垒与沟通梗阻。部分高校面对舆情时惯于封锁消息,在媒体沟通、家校联系等环节存在显著障碍。由于未能及时发布权威透明的信息,舆论场中持续滋生猜测与质疑,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域法律法规亟待完善,管理过程缺乏法律支撑,存在操作随意与流程失范的隐患。
舆情危机应对及防范策略
首先,高校应客观审视负面舆情。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发展,针对高校的各类负面舆论持续攀升。其中,不排除存在不良动机者想利用高校的特殊性赚取公众关注、博取流量,刻意煽动舆情——即所谓“带节奏”现象。高校对此类舆论需保持客观态度,理性甄别哪些问题需要正面回应与解释,哪些问题确需深刻反思。为此,高校应建立专门的舆情应对团队,落实发言人制度,主动规范网络舆论生态,营造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同时,须高度重视师生心理健康,倾听师生诉求与心声,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线上线下沟通、教育与引导。通过专业团队及时保障公众知情权,有效疏导舆论,防止舆情失控恶化。
其次,高校不仅要积极应对已发生的舆情危机,更需提前构筑防线,掌握主动权,为自身建立舆情防火墙。高校应着力塑造正面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主动优化舆论环境。舆情事件发生后,须及时有效地与各类媒体沟通,引导其以负责任的态度、恰当的角度和正确的基调进行报道。同时,应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独特优势,牢牢把握舆情主导权。高校可利用自有传媒组织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成为校园内外舆论发展的引导者。高校必须转变舆情应对思维,摒弃“只报喜不报忧”的宣传惯性,杜绝隐瞒负面事件的做法,主动披露真相,让公众及时知晓实情,并通过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化解形象危机。
再次,高校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舆情实施动态监测。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舆情监测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依托大数据及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多种舆情监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能够实现精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快速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趋势与走向,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与分析研判,助力及时化解舆情危机,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机制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包括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疏漏、师生对网络信息的敏感性以及外部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引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在应对此类危机时面临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舆情危机,高校亟须构建完善的防范与应对体系及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处置。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强化师生媒介素养教育、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创新应对策略与技术,是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邹峰(作者单位: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