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唯一限制你的是你自己的想象力。”
这是科幻电影《头号玩家》中对于“绿洲”的描述,也是对虚拟现实产业最直观的演绎。“屏”下,江苏。绿洲里的“数字乌托邦”,正从虚幻飘渺的梦境转为可瞭望的现实前景。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VR技术,是以计算机支持的仿真技术为前提,对设计、加工、装配、维护等,经过统一建模形成虚拟的环境、虚拟的过程,也是数字经济的重大前瞻领域。在2024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上,南京雨花台区作为南京中国软件名城的核心与标志区域,苏州昆山凭借在元宇宙领域的前瞻布局快速崛起,二者成功入选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虚拟现实)。身处两地,可以窥见虚拟现实庞大体系的一角。
昆山:同行并进锻造元宇宙基石

时间拉回2023年,数据大模型ChatGPT正式走入全球视野,为当年的AI叙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曾为顶流的“元宇宙”也要为其让位。但几乎同一时间,在昆山高新区,两栋新起的高楼相望“云端”,一栋叫AI,一栋叫META,取自元宇宙(metaverse)一词的前缀。硅基智能、亮风台、黑湖等一众元宇宙头部企业集中入驻,宣告元宇宙正以更沉静的姿态,在昆山构筑起下一代数字地基。
24小时不停运转的大屏上,重点区域实态、人流数量、社区状态分析等巨量数据不息流转,赋能城市现代化治理;戴上智能穿戴设备,即使远隔重洋,也可查看工厂情况进行机械维修,实时验收货品;全息投影、体感交互,沉浸式体验“元昆曲”魅力……在这里,围绕元宇宙开发的应用无处不在。其中最为突出的,要属元宇宙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开发应用。

视野转向梅钢产线。车间工人在轰鸣的设备间穿行,隔着鼻梁上的AR眼镜,设备状态、生产数据、作业信息等数字信息实时浮现眼前。发现异常后,工人通过5G网络以第一视角高清音视频画面实时回传给远端专家,时隔数分钟,故障排除。
这是梅钢集团联合南京电信、亮风台打造“5G+AR”智慧点巡检系统。截至目前,已助力梅钢点检效率提升30%、月均设备故障时间下降10%、人员临时进场频次下降30%。

“昆山有充足的区域与产业优势,让我们深度梳理元宇宙产业的实践路径,做好基础设施准备和生态共建。”亮风台集团副总裁兼昆山公司总经理石富义所说的“优势”,是7000亿级的电子信息和3000亿级的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给予昆山加快发展虚拟现实产业最大的底气。抬眼望去,立铠精密聚焦虚拟现实设备、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与制造,是知名头戴智能设备独家制造厂商;清越光电8英寸Micro OLED显示器生产线实现量产,是MR头显可量产的首选方案;丘钛微电子“高精度组装工艺微云台摄像模组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年产值150亿元……一众新型显示企业以关键技术突破为着力点协同发力,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提供核心“硬件”助力。
“同行并进”,昆山深谙产业发展之道。
目前,昆山已建成1100平方米的元宇宙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元宇宙领域上市企业7家。拥有立讯精密、仁宝电脑、友达光电、澜起科技、龙腾光电、万国数据、中科曙光、寒武纪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创新型企业梯次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昆山已累计建成17个元宇宙应用场景,元宇宙与工业制造、智慧城市、教育卫生、商业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更深层次的合作也在酝酿。今年4月,昆山与维信诺合作设立昆山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该项目将加快推动未来显示技术创新升级,加速AMOLED在消费电子、车载显示、虚拟现实、医疗探测等各种应用场景的渗透。维信诺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钙钛矿项目和玻璃载板项目等泛半导体技术成果转化为依托,助力昆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转型。
南京:多点发力赋能千行百业
256公里外的南京市雨花台区,擅长以黑科技打造文化爆款的原力数字科技,正以虚拟现实赋予现实更多可能。

维多利亚港的晨钟撞碎海面薄雾,开封龙亭的风铃摇落檐角晨光,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处,沉睡千年的甲骨文重新变得鲜活,北宋汴梁的市井烟火在眼前闪烁,一场科技与文旅的对话正在发生。今年7月,由原力数字科技参与制作的《了不起的甲骨文》《清明上河图:千年之约》3D数字展分别落地香港与开封,原力携手两地,共同推开穿越千年的时空之门。
“我们花了3个月时间,用3D技术让历史传承变得可感、可触、可参与,让文旅体验不只是隔窗观望,而是可以置身其中。”刚刚过去的7月,对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自亭来说是个收获满满季节。不仅是因为两场大展成功落地,还因为原力数字科技申报的“3D动漫制作工具链研发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成为江苏首批、国内动画领域唯一获批建设单位。“未来我们将以中心为依托,致力突破3D动画制作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虚拟技术的迭代带来文旅体验的升级,也让教育事业有了更生动的教辅工具。
南京朝天宫民族小学的走廊两侧,挂满了学生的绘画作品。只要举起手机对准墙上的绘画展板扫描,屏幕里画布上面的小马立刻活了起来,时而跃起,时而盘旋。“这是我和同学用老师教的AR工具做的!”一名小学生激动地介绍着。而这个让小学生都能“玩”的神奇工具,来自南京视网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我们积累了数十种空间多媒体技术规范,研发了数千种AR控件库与特效库。数万人用我们的编辑器进行了AR创作,已建立超过3600多个元空间。”南京视网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帅用10多年的时间,向市场推出多款成熟AR低门槛创作工具,希望将AR从“实验室里的高深技术”变成“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数字画笔”。
放眼南京,虚拟现实技术已在各行各业落下投影。
硅基智能“DUIX ONE”多模态大模型融合数字人实现全感知AI交互,为未来人机交互设立新的标杆;鲸智MaaS一站式大模型服务平台成功入选南京市高端软件融合集群,可助力企业突破模型管理瓶颈;南京翼辉信息研发的大型实时操作系统可赋能工业自动化,其产品已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领域;南京领行科技的“领行阡陌”大模型通过国家人工智能备案,该模型结合VR场景,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虚拟测试……从航空航天到阡陌交通,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创造新的城市场景,让未来“触手可及”。
破题:汇聚创新活水赋能深度场景
“绿洲”已有形,汩汩而至的“活水”让未来更加令人着迷。
在南京,雨花台区累计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个,平台建设与产学研融合持续深化。同时,该区联合东南大学共建技术转移中心—软件谷分中心,深度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及创新平台建设等合作。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虚拟现实产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现已建成“虚拟现实产业创新中心”,吸引超50家企业入驻,初步构建涵盖 XR、大模型、3D引擎、虚拟数字人、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的特色生态圈。
在苏州,昆山市以“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区就是产业链”布局元宇宙产业,帮助企业在本地、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从应用、产销上寻找“链”上合作伙伴,并制定三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向着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元宇宙产业先行试验区、集聚区之一的目标进发。
而在更大范围内,赋能行业发展的创新力量不断集聚。全省建有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省元宇宙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长三角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在 VR/AR、数字人、沉浸交互等领域涌现一批创新成果。截至2025年6月,全省虚拟现实产业发明专利申请 6000余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600余件,均居全国前列。
“江苏凭借政策支持、产业基础、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的多重优势,已在全国虚拟现实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执行院长邹荣金表示,南京和苏州的双核驱动模式,为全省产业生态构建提供了范本。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和商业模式的成熟,未来有望在全球虚拟现实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省内实现“双核驱动”到全球占有“一席之地”,江苏虚拟现实产业还有显著的提升空间。业内专家分析,省内相关产业发展仍面临虚拟现实终端设备推广难度较大、内容创作优势不明显、应用场景和商业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等挑战,需逐个击破,协同发展。
针对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问题,邹荣金将其细化为“工业VR落地碎片化”“消费端应用深度不足”等两个方面。在他看来,省内VR技术在工业虚拟仿真、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较早,但应用场景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在文旅、教育、医疗等消费领域,VR应用也多停留在浅层展示阶段。“可由相关部门牵头,联合龙头企业制定工业VR接口、数据格式等标准,推动跨企业协同。也可鼓励VR企业与传统行业(如医疗、建筑)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打造深度应用场景。”邹荣金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