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央视财经栏目《经济半小时》播出报道,将镜头对准河北高碑店的首衡市场,解析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升级。作为京津冀最大“菜篮子”,首衡集团正通过冷链与数字化“双引擎”,推动传统农批市场加速转型,其中“首衡集配”数字平台成为提升流通效率的代表性实践。
数字化采购改变传统模式
“以前进货,我得早上5点就到市场,推着小推车一家家问价、挑货,一上午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不一定能拿到满意的货。”河北高碑店水果店主孟素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忆道。如今,她只需打开“首衡集配”微信小程序,就能在店内完成选货、查看产地视频并直接下单,货物配送上门,大大节省了时间与精力。
这一便利源自首衡集团于2023年上线的数字化平台。“首衡集配”集“城市仓选择—产地视频查看—一键结算—物流跟踪”于一体,打破了以往“跑腿式”采购的局限。截至目前,平台已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地区布局300多个城市仓,今年年初单日发货量突破2000吨,成为农产品高效流通的重要引擎。

智能调度提升全链效率
在首衡集配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订单数据、库存信息和物流轨迹:云南蜜桔发往北京朝阳,新疆吊干杏在孝感仓准备装车,广东榴莲正通过冷链车运往青岛。“每一笔订单生成后,系统会自动匹配最近的仓库和最优的物流路线,还能实时同步货物位置。”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数字化不仅提升了商户体验,也让冷库工人的工作更高效。“以前靠纸质单据找货、装车,经常出错,现在按系统提示操作,还得上传装货照片确认,既准确又高效。”一位冷库工人表示。系统还能根据货物的存储温度和装卸要求,合理安排顺序,避免重复搬运。

效率革命推动农批市场现代化
随着平台的不断优化,“首衡集配”正在拓展更多功能。未来还将引入AI智能推荐,根据商户历史订单和销售数据推荐适合的农产品,例如某家水果店经常销售南方水果,系统就会优先推荐当季的芒果、荔枝,帮助商户提升销量。

《经济半小时》报道指出,从“指尖下单”到“按单操作”,从单日2000吨的发货量到数十万商户的使用实践,“首衡集配”正以数字化之力重构农产品流通效率。这一模式不仅让传统农批市场焕发出现代化活力,也为全国农产品流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