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徐州续写汉风华章

从暑期到金秋,“网红徐州”的文旅热度不减。9月17日,徐州市文广旅局召开2025徐州汉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将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推出一系列活动,持续擦亮“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和“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

刘邦故里,大汉之源。汉文化是徐州闪亮的城市名片,塑造了江苏“吴韵汉风”的鲜明文化特质。如今,徐州众多的汉文化资源不只存在于景区和博物馆里,更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正书写崭新汉风华章。

以新形式融入寻常生活

火热推进中的“彭城七里”,是徐州重点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在纵贯南北约七里的空间内,串联起235处历史文化遗存。从明清文化到彭祖文化,从运河文化到苏轼文化,汉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9月17日,记者来到曾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土山汉墓,这里仅在二号墓就出土陶器、玉石器、铜铁器等各类遗物近5000件。记者看到,汉墓外曾经的石料加工区被重新利用,施工人员正将墓穴的封石错落有致地摆放,将打造成长约30米的景观带,也与“彭城七里”的整体改造融为一体。

融入寻常生活,让更多普通百姓了解汉文化。8月新建成开放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徐州的新晋“打卡地”。学曲艺出身的张道礼,是馆内的一名演员,每天都会和十多位同事身穿传统服饰进行表演。“游客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演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徐州的大汉文化。”张道礼说。

新场景、新玩法层出不穷,汉文化在徐州有了新的生命力,人们可以“看得见”“穿得出”“吃得着”“带得走”。徐州博物馆以“汉字”为主题的“汉字工坊”、以“玉龙”为设计元素的文创雪糕、以烧烤为主题的文创产品销售火爆,今年前8个月,销售额达到2931万元,同比增长87%。

徐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张伟介绍,本届汉文化旅游节期间,徐州将推出“汉家烟火·游徐州”活动,开展“汉风奇妙夜彭城”,布设汉味非遗市集,组织汉代百戏演艺、汉服游园会、汉婚展演、汉风·苏超之夜等活动,复原汉代“百工坊”“百味坊”“蹴鞠场”等互动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汉“潮”生活。

以新创意激活千年记忆

作为两汉时期楚国、彭城国和下邳国的所在地,徐州拥有富集的汉文化资源:出土收藏的汉代可移动文物达1.2万余件,共发掘汉代诸侯王陵墓、列侯和刘氏宗室墓、官吏豪室墓及各类中小型平民墓葬近3000座,其中两汉诸侯王陵墓共发掘22座。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也称为徐州的“汉代三绝”。

如何用好汉文化资源?徐州一直在探索,正用一个个新创意激活千年记忆。

走进汉文化景区,一系列体验项目突破了传统游览模式。“经过全面升级优化,增设辕门射戟、点将台等互动项目,让游客可亲身参与汉代兵器体验和模拟演武。”徐州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副处长曹家巍说,他们还巧妙利用景区湖面资源,打造国风游船项目,游客可身着汉服,泛舟湖上,品茗听曲,体验汉代雅士风范。今年暑期,该景区推出的“王陵奇妙夜”夜间消费品牌成为亮点,为游客开启夜探汉代王陵的神秘之旅,累计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

在不少两汉文化专家看来,徐州出土的汉玉代表着我国汉代玉器的最高水平,完全可以媲美“汉代三绝”。围绕汉玉做文章,徐州不仅宣扬了汉文化,还打造一条产业链,赢得了可观经济效益。

在徐州博物馆“天工汉玉”展厅旁边,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玉器装饰小店,成为了馆里的文创“黑马”。小店将博物馆玉器的文物元素通过微米技术融入到串饰中,广受游客追捧,开业一年来累计收入已超过605万元。在有“中国玉雕之乡”美誉的邳州市,玉雕产业规模居江苏首位、全国前三。2024年,邳州相关个体经营主体有15622家,总营收83.9亿元。邳州玉雕协会副会长刘银强表示,今年邳州打造的华夏玉都项目投产运营,共有商铺258间,100间数控雕刻工坊,预计年新增产值6亿元,拉动就业2000人。

以新理念做好保护传承

8月1日,《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徐州以法之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现了徐州做好文化保护的努力。在徐州北部的龟山汉墓附近,不久前发现了小孤山汉墓,当地政府立刻组织了抢救性保护,让房地产开发为汉文化保护腾出了位置。“正是有法可依,才能更好保护。在徐州市中心正在建设的中山饭店地块和仍在勘探中的原第一人民医院地块,都依据新出台的保护条例,严格组织开展考古勘探挖掘。”朱存明说。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弘扬汉文化,徐州还计划在今年11月举办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将集中呈现近两年来汉文化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记者了解到,早在第一届汉文化论坛中,徐州就提出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对汉文化的研究中,并提出“一首歌(《一饮尽千钟》)、一部电视剧(《解忧公主》)、一部电影、一台戏剧”的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其中的前两个。

在朱存明看来,徐州汉文化的活态传承,一方面要顶天,即解决更多学术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更要立地,在城市发展、融入景区、强化基础教育上下功夫。

江苏师范大学发挥自身优势,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学习和挖掘汉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特别在箱包、衣服上广泛采取汉代纹饰等,强化汉文化的标识。该校美术学院教授顾颖,创新性地复制汉画像石图案,为其注入现代生活的“小彩画”,并以传统中国画的卷轴形式展出。去年年底,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她的这些画作进入巴黎卢浮宫展示,被法国观众称赞:“伟大的汉朝,美丽的中国。”

推动两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首带有徐州特色的“大风歌”正在彭城大地激昂唱响,也激励着千万彭城儿女从中汲取自强不息的奋进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不断向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成岗 王岩 李刚

责编:张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