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以数字基建助推大学治理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载体与发展方向,既是谱写中国教育现代化新篇章的关键抓手,也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在新技术研发应用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紧抓数字化转型机遇,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建)赋能数字技术应用,重塑办学理念与治理模式,推动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变革。

提升算力,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

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力之一,算力集信息计算力、数据存储力、网络运载力于一体,正以系统性突破推动教育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为大学治理现代化与智慧校园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从数据要素潜能激活维度看,算力是打通教育数据价值转化通道的关键密钥。强大的算力支撑能够实现对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处理、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使原本分散的信息转化为具有决策价值的知识资产。例如,通过算力赋能的学习分析系统,可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与认知规律,为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针对科研数据的算力运算,能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让数据要素真正成为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从大学治理现代化转型维度看,算力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跃升。构建基于算力的全域感知、实时分析的治理平台,将招生就业、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核心环节的重要数据统一纳入数字化管理闭环,不仅能实现对办学过程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还能通过模拟推演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让治理举措更具精准性与前瞻性。

从智慧校园建设实践维度看,算力是构建全域协同教育生态的基础支撑。智慧校园的核心在于实现教学、科研、生活等场景的智能化融合,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算力构建的“数字神经网络”。无论是支持万级用户同时在线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搭建,还是实现校园设施智能调度的物联网系统打造,抑或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可信计算环境建设,都需要强大的算力作为后盾。算力的升级不仅能提升校园服务的响应速度与体验质感,还能打破物理空间的局限,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贯通的教育新场景,让智慧校园真正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数字沃土”。

完善“教育云”,搭建大学数字化治理的加速载体

作为统筹教育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教育云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教育领域生产要素重组、治理模式革新的基础性工程,可为实现大学数字化治理提供全方位支撑。

从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维度看,教育云是整合智慧校园生态的“黏合剂”。教育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信息网络、平台系统、数字资源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力。教育云通过构建统一的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能够更好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集成化、系统化,从而形成统筹契合、协同联动的一体化格局。从优化升级校园网络的覆盖效能,到整合分散的教学科研平台,再到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教育云都能以集约化建设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从“物理集合”向“有机协同”跃升。

从教育数据价值深度释放维度看,教育云是打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转换器”。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其价值释放依赖于全流程的科学治理。教育云通过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仓,依托数据空间与数据管道的无缝衔接,可实现教育数据从无感采集、动态汇聚到智能治理、授权使用的全链条赋能。当教学互动、科研创新、管理服务等场景的数据在云端实现贯通共享,原本看似无实用价值的“数据冗余”便能转化为具有决策价值的“数据资产”。以此为支撑,搭建相应的数据动态分析模型,可精准洞察学生成长规律、教师发展需求和学校治理短板,让数据真正成为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导航仪”,实现从“数据积累”向“数据赋能”的质变。

从教育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维度看,教育云是推动流程再造与业务协同的“动力源”。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打破部门壁垒、优化运行机制,而教育云通过建设“组织”“数据”“应用”三大中枢,可为这种变革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柱。其中,“组织”中枢重构管理架构,推动跨部门协同从“被动协调”向“主动联动”转变;“数据”中枢贯通信息脉络,实现治理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应用”中枢整合服务场景,让师生从“多头奔走”转向“一站式办理”。这种以云为支撑的治理变革,不仅能将教育数据逐步转化为精准化的服务能力,还能从根本上重塑教育治理的底层逻辑,让教育数字化改革真正落地见效。

建优数据中心,夯实大学数字化运行的保障基座

大学数据中心作为数字校园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支撑数字校园平台及各类信息应用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基座。在大学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云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必须主动适配业务形态的迭代与数据规模的扩张,依托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自身迭代升级,打造契合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的数据中枢。

从大学数字化治理根基维度看,云化数据中心是支撑体系重构与效能提升的“技术基座”。在高校教育场景中,云化数据中心正重塑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以苏州大学为例,过去,教务系统、科研平台、图书馆管理系统各自独立运行,数据调用需层层审批,严重影响了跨部门协作的效率。引入“云中苏大”数据中心后,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架构,实现了教学资源、科研数据、师生信息的动态整合与实时共享。教师可在线调取多学科数据库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能通过移动端一键查询课程安排、空闲教室及借阅图书,行政部门借助数据分析快速完成师生需求响应。这一变革让原本分散的系统重组为协同运作的有机整体,使得教学管理流程从平均耗时2—3天的线下处理,缩短至线上即时办结,大幅提升了教学资源利用率与行政服务效率,切实成为高校数字化治理体系重构与效能跃升的核心支撑。

从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型维度看,云化数据中心是推动角色升级与职能拓展的“转型枢纽”。大学信息化管理团队的角色转型,是数字化治理深化的重要标志。云化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有助于推动管理范式从传统“技术支撑中心”向现代“运营职能中心”转型跨越,但同时也对其管理与技术团队提出了“懂业务、精技术、善运营”的新要求。即,既要牵头制定数据标准、构建安全体系,确保数据资产合规可控,又要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挖掘“上云用云”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例如,针对院系的科研大数据分析需求,要能够快速调配算力资源、搭建专属分析平台,将技术能力直接转化为科研生产力。这种角色的跃迁,本质上也是管理理念的升级——从“被动响应需求”到“主动创造价值”,通过运营式管理打通技术与业务的“最后一公里”,使数字化建设真正融入大学治理全流程。

从组织数字化能力培育维度看,云化数据中心是促进素养提升与动能激活的“人才底座”。高校数字化转型的深层动力,源于全体师生数字素养的普遍提升和组织数字化能力的系统构建。云化数据中心的推广应用,可为激活这种内生动力提供重要载体。“懂云、用云、上云”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新型校园生态下的基本能力。云化数据中心通过简化应用部署流程、降低技术使用门槛,让师生能更便捷地利用数字化工具:教师可依托云端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能通过云资源自主探究学习,科研人员可借助云算力加速成果转化。在此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培训指导、场景示范等方式,潜移默化提升师生的数字思维与技能,形成“人人用数据、事事靠数据”的文化氛围,使数字化转型从顶层设计落地为全员参与的生动实践。

刘春雷(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