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5级新生报到现场人头攒动。智能装备学院展台前,一台透明外壳的异步电机教具引来阵阵惊叹。阳光透过电机,内部齿轮的转动清晰可见。党员教师嵇明军俯身向围拢的新生和家长讲解:“这台教具从创意构思、样品试制到批量生产,党员教师带着学生泡在实验室共同研发,现在企业年订单超200套,真正实现了从讲台到市场的跨越。”这生动一幕,正是该校“党建引领产教融合”的鲜活注脚。此前,该校“智匠先锋”引领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范式荣获江苏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类一等次。

“智匠先锋”成长,让党员队伍赋能“产教融合”
实训室内,斩获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引氢创能”项目创意组一等奖的团队成员宋景辉和队友们正反复调试引射器的流量参数,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记录着他们连续30天的“魔鬼训练”。
为突破技术瓶颈,团队从航空发动机的共轴双旋翼设计中汲取灵感,首创“共轴双喷嘴”结构“就像给氢气装上双涡轮加速器”。“引氢创能”项目队长、23级王禄丁展示着3D模型,对今年比赛的“惊险”攻关记忆犹新,“新设计将功率覆盖范围拓宽至5%~100%,解决了车用怠速点过低的行业痛点”。
“大赛要求引射比达到2.2以上,我们通过仿真计算发现,传统单喷嘴设计在低功率区间存在逆流风险。那段时间,党员责任岗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现在学生们都说,党员徽章不是装饰,是实打实的责任状。”党员教师周少东指着调试板说道。

“四同四化”搭台:为产业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如何将单个项目的成功经验规模化复制?该校智能装备学院党总支书记袁文军介绍,智能装备学院党总支自2023年起构建“四同四化”机制,通过组织同建、项目同育、品牌同创、数字同步,推动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

该机制以制度化强化组织根基,联合星宇车灯等多家龙头企业共建“红色融智”联合党支部,将技术攻关纳入党员考核;以清单化推进项目实效,融入工匠精神,提升学生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以矩阵化打造品牌生态,通过大师引培、产业学院共建等举措,打破校企资源壁垒;以智能化赋能数字融合,优化教学与管理效能,缩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差距,形成可复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为产教融合提供了一条品牌化、数字化路径。

“四大工程”贯通:为数实融合锻造“数智工匠”
以常信院“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框架体系为底座,智能装备学院党总支创新“四大工程联动”机制,同向发力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先锋四工程”中的筑基、淬炼、传承、示范工程,把工匠精神植入人才培养链,将人才培养过程项目化,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先锋・筑基”工程里,举办“匠心启航”承诺仪式和“大师喊你学技能”活动,唤醒学生技能学习热情;在“先锋・淬炼”工程中,智匠赋能营、“双创小讲堂”和“红匠工坊”技能问诊等技能训练多管齐下,打磨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在“先锋・传承”工程依托“红色匠心”研学和匠心传承博士工作站,邀请行业大师和优秀校友分享经验,以实践项目深化学生价值认知;在“先锋・示范”工程借创新成果展与“匠心之星”评选,树立职业标杆,激发学生卓越追求。

“三年来,党员参与率突破100%,学生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互联网+’金奖等国家级奖项,省级以上竞赛获奖100余项。毕业生90%以上留苏就业,年终就业率97.6%以上,企业满意度超90%。”学院院长史新民介绍道。

“智慧赋能”推广:为区域发展贡献“常信方案”
在党建与育人结合进程中,该校注重运用数字化手段宣传推广“智匠先锋”品牌,借助大数据洞察师生参与度与反馈,灵活调整策略。育人方面,线上直播、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技能活动与研学;校企协同借助数字化共享平台,把企业案例变身数字资源,精准对接教学与需求,构建融合“生态”。

学院副院长宋志国表示,该资源库已转化500余项企业案例,年均培训校企员工达4000人次,形成“数据驱动、资源共享、双向赋能”的创新育人体系。党总支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荣誉,其“技”语主题活动作为全省高职唯一案例亮相教育部座谈会,形成从“样板”到“标准”的长三角“智匠”典范。

“未来,我们将持续锚定‘制造强国’、‘智造强国’,将联合党支部建到更多产业链上,让每一位高职学子都能在真实的产业熔炉中成长为新时代的‘数智工匠’。”常信院党委书记成建华表示。(杨雪 李春华 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