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好评中国】紫金e评:今天,值得被反复铭记

又是一年九一八。九十四年过去了,历史的伤痕依然清晰。1931年那个秋夜的痛,始终刻在中国人的血脉深处。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九十四周年。918日上午,警报在全国百余座城市同时响起。从城市到乡村,从边疆到海岛,整个中华民族,肃然默哀,共同铭记。

九十四载沧桑巨变,警钟依旧穿透时空。这一刻,山河同悲,历史回响——我们以庄严仪式唤醒民族集体记忆,更以深刻反思凝聚自强不息的力量。这场跨越时空的纪念,是从抗战文化地标走向全国的精神洗礼,是对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永恒命题的铿锵回应。

铭记历史,是民族觉醒的基石,更是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沈阳残历碑上字字泣血的铭文,记录着夜十时许的民族苦难;中共满洲省委“9·19宣言的疾呼,彰显了危难时刻的初心理想。94年过去,柳条湖畔的枪声犹在耳畔,它警示我们:山河破碎之痛,必须永镌心间;民族屈辱之殇,终将化为奋起之力。唯有从历史中汲取清醒与坚韧,才能避免遗忘重蹈覆辙,让觉醒之火代代相传。

不屈抗争,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更是命运转机的力量源泉。14年浴血奋战,3500多万同胞伤亡,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从一盘散沙到万众一心,从积贫积弱到独立自强,抗战胜利彻底扭转了民族的命运轨迹。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韧性与不屈,至今仍澎湃于民族血脉之中——它是今日中国直面风浪的底气,更是我们守护和平、捍卫主权的根本依托。

自强不息,是民族复兴的使命,更是时代变局中的必然担当。昔日硝烟虽散,但世界远未太平。霸权霸凌、历史虚无主义、分裂暗流依然觊觎和平。九三阅兵铿锵有力的步伐、尖端武器的凛然展示,正是对历史与当下的双重回应:中国已有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守护山河无恙。民族复兴的长征绝非坦途,唯有以自立自强为盾、以团结奋进为剑,方能于世界大变局中破浪前行。

仪式传承,是民族记忆的延续,更是凝聚共识的文明火炬。从沈阳到全国,从松花江畔到珠江之滨,警报声声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鞭策。时光未曾淡化记忆,反而让历史教训愈发清晰。年复一年的鸣警和撞钟仪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历史课,它擦拭着民族精神镜鉴,让一代代人在回望中坚定初心,在反思中锚定未来。

九一八永远不是尘封的日历,而是常鸣的警钟。最深沉的铭记,绝非停留于悲愤,而是将历史伤痛转化为奋进动力;最崇高的致敬,不仅是告慰英灵,更是以今日之自强捍卫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山河。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凝聚不可撼动的民族意志,以团结、自信与担当,走向中华民族更加光明辽阔的未来!(董宏达)

责编:孔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