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生态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不仅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而且催生生态体育、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等旅游新业态。各地政府顺应这一趋势,加大政策供给和资金支持,探索生态旅游投融资机制创新,全面推动生态旅游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兴产业形态,生态旅游在快速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导致大量优质生态资源无法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立足新阶段,必须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维联动,构建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机制,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争取政策资金,夯实生态旅游发展基础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部召开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求“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资金投向,系统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并提出要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多渠道保障重大工程实施。这为生态旅游项目融入国家投资盘子提供了政策窗口。因此,各地要积极对接国家及省级层面的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精心谋划和实施一批兼具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大标杆项目,争取将更多生态旅游项目纳入政府投资盘子。同时各地结合区域生态资源优势,设立生态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政策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工具对相关主体给予资金支持。
强化金融支持,拓宽生态旅游融资渠道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生态旅游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长期以来,生态旅游项目普遍面临投资周期长、回报慢、抵押物不足等融资困境,大量优质生态资源因资金短缺而难以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已成为制约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因此应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构建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市场化的生态旅游金融支持体系,为生态旅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一方面,应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生态旅游项目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优先支持符合生态标准的旅游项目开发和运营。针对生态旅游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设置灵活还款方式,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如浙江丽水创新推出“生态贷”“GEP 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成功实现生态产品可质押、可融资。另一方面,建立由政府、金融机构、文旅企业共同参与的“生态旅游金融服务平台”,整合项目对接、融资撮合、风险分担等功能,并通过归集生态旅游项目库、发布融资需求清单、开展银企对接会等方式,实现资金供给与项目需求的精准匹配。
引入社会资本,激发生态旅游市场活力
社会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资金灵活性、运营市场化方面独具优势,其深度参与是破解生态旅游产业融资难、效率低、渠道单一等困境的有效路径。其一,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针对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项目,采用特许经营、委托运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二,鼓励社会资本结合自身优势,参与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生态体育等新业态开发,形成多元化投资场景。其三,鼓励公益组织、公众个人通过公益创投、生态认养、社区共建等多元方式参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生态旅游既是守护生物多样性、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载体,也是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应汇聚起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和公众力量,有效打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推动生态旅游产业行稳致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为坚实的力量。
徐 真(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赋能江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5ZHC036〉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成果得到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