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浪潮下,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不仅要求其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更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交流等核心素养。为此,高校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计算机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优化课程体系,主动应对社会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在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融入先进技术及行业前沿知识,以适应不断更新变化的社会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应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置差异化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其中,初级课程侧重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开设数学、算法及系统理论课程;中级课程应传授专业知识及技术,适当拓展计算机新兴技术、热门研究方向等内容;高级课程则侧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技能培训,可设置实践课程、项目课程。此外,应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人才市场反馈、岗位技能要求等内容,逆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核心技能培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育范式改革
人工智能作为重塑教学流程、优化教学体验的重要工具,将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究者转变。智慧教学系统平台可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学生画像,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兴趣、能力等情况,智能化调整教学内容,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自动完成学情分析,针对学生问题向教师发送预警信息,方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精准教学。教师可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将实际项目分配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具体任务中主动探索并解决具体问题;鼓励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意比赛,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触产业实践,方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师资队伍质量是影响高校计算机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定期邀请教育专家、企业精英等,围绕人工智能前沿趋势、教育改革、计算机人才需求等内容开展讲座、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加大教师技能培训投入力度,开设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活动,重点讲解人工智能与算法、人工智能工具、数字伦理等内容。组建双导师教师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入校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协同培养计算机人才。将教师培训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分配相关联,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教育改革。
卞雄恒(作者单位: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文系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神经调制的电导多相液桥电极机理与应用研究”〈12102204〉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