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多元职业素养,助力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爱国情操、明确社会形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发掘其中关于自我认识的智慧、修齐治平理念、爱国主义精神内涵,能够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资源供给,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根”与“魂”,唤醒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提供坚实的价值引领作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具体可以从完善融合教育内容、优化融合教育载体、创新融合教育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厚植文化内涵,完善教育内容体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石,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作出正确、切合实际的生涯选择。据此,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转变对某行业、某职业的刻板或片面认知。从重民本、讲仁爱、尚和合、崇正义、守诚信、求大同等方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理解为人民服务、团结友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信守诚信、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重点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等人生追求,深层次察觉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统一性、自我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适配度,为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道德指引。结合道家“顺其自然”“无心而为”“为而不争”等哲学思想,让大学生面对不断变化、不确定的职业生涯,掌握心理调适策略,提升应对职业生涯变化的核心竞争力。在课程大纲中增加《论语》《中庸》《庄子》《孟子》等中华文化典籍的研读内容,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志当存高远”“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思想精华,以及古代思想巨匠面对职业挑战时的举措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个人与国家发展需求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作出科学的职业决策。
借力文化传播载体,创新融合教育方式
数字时代,以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驱动数字媒体成为信息传播新渠道。同时,国家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文化“走出去”趋势增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微信、抖音、微博、B站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阵地”;许多出版社、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转化为电子书籍,方便海内外读者阅读;高校、教育机构推出线上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堂,拓宽大学生学习渠道。高校应积极对接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数智化载体,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式,助力大学生适应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可借助微信、今日头条等资讯载体,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参与高校官方账号运营,为学生推送与其不同学习阶段、职业发展阶段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评论区发表观点,延伸职业生涯教育阵地,拓展学习答疑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根据学生反馈,教师进一步创建专题文章、微博,内嵌教学视频,专业解读如何将勤奋、诚信、坚持、创新等职业智慧运用于现代职业生涯规划;筛选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优质博主,播放文化典籍讲解、历史故事讲解、历史遗迹解读等视频,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人机互动,与虚拟历史人物对话,深刻领会工匠精神、榜样精神,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化为职业素养。教师还可通过暑期“三下乡”、深入非遗传承基地进行社会调研、走进博物馆进行文化讲解和传播等实践教学活动,培育大学生综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
注重文化教育评估,打造融合教育机制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需要高校完善相应的考评机制与学分机制,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生涯融合教育实效。高校应通过过程性评价、实践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融合实效。过程性评价中,考查学生的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参与度、理论知识作答正确率、随堂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性评价中,考核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职业选择、实践教学活动成果展示等;结果性评价中,统计学生各类课程的成绩。此外,高校应增加对教师文化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能力的考核,发挥评价促教作用,进一步督促教师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还可按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学分结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必修学分体系,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活动纳入选修学分体系,将学分与大学生职业推荐、奖学金等挂钩,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激励机制。
褚蓉 刘玉升(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2024SJSZ0668〉、2025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委托项目“智能技术迭代与人才需求范式转换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JCXM-B-20250705〉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