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从“不毛之地” 到希望之田 中国式治沙固碳又增收

近日,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二道锁边带建设拉开序幕,施工总面积达5000亩。中国用了整整47年,才给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镶上”一条长达3046公里的绿边,但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恰恰是要把沙漠保护起来。那么沙漠究竟有啥不为人知的生态功能?

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它就像地球的“空调”,白天吸热、晚上散热,能参与调节全球气候。更神奇的是,撒哈拉沙漠每年吹起的沙尘中有超过2700万吨,会漂洋过海落到亚马孙雨林,为“地球之肺”补充宝贵的磷肥。沙漠中还生活着胡杨、骆驼等独特物种,它们共同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荒漠生态。

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自然沙漠,而是人为引发的“沙漠化”。过度放牧、滥垦滥伐,导致原本的草原、林地退化成沙地。20世纪70年代,北京甚至曾被联合国列为“沙漠边缘城市”。

面对困境,我国展开了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代表的宏大治沙行动——用秸秆扎设草方格固沙,减缓风速、涵养水分;在半干旱地区推广樟子松与杨树混交林,快速建成防风屏障;近年来我国还发展出“光伏+治沙”的新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甘草,固碳又增收;甚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盐碱水域中,成功养殖出了三文鱼和珍珠。

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人进沙退”的国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累计造林超过3000万公顷,荒漠银沙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中国式治沙,不是与自然为敌,而是努力找回人与沙漠之间的平衡。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