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探访黄河水利遗产|花园口水文站:守护黄河安澜的“世纪哨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在郑州北郊黄河下游“地上悬河”起始段,矗立着一座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这座被列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的站点,不仅承载着黄河治理的厚重历史,更以数字化创新实践持续服务现代水利事业,成为兼具文物保护价值与科技示范功能的“活态遗产”。

俯瞰花园口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

作为黄河流域关键性控制水文站,该站始建于1938年,其选址具有重要水文地理意义: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过渡段,既是“悬河”发育的起始点,又是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节点。在86年持续运行中,该站完整保存了早期水文测验设施设备,同时通过技术迭代实现监测手段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率先建成流域首座数字化水文站,近年来又倾力打造防汛前沿指挥部,构建花园口河段数字孪生平台,水文现代化监测手段在这里日新月异。

花园口水文站创新工作室。

花园口水文站刘站长在创新工作室介绍情况。

花园口水文站刘站长在黄河水文展厅介绍情况。

工作人员在观察每日黄河流量数据。

工作人员在水情会商室开会。

在防汛减灾领域,该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58年黄河特大洪水期间,其连续72小时精准测报为下游群众转移赢得宝贵时间;在2002年启动的黄河调水调沙实践中,精准监测的水文数据支撑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工水沙调控工程。多年来,该站采集的水文数据为黄河下游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

花园口水文站水位观测点。

花园口水文站船舶码头。

作为首批入选的黄河水利遗产,其保护利用具有示范意义。作为黄河下游防汛的核心枢纽,花园口见证了中国治黄史上的诸多关键时刻。花园口水文站自设立以来,始终屹立于黄河防汛最前沿,以精准数据构筑安澜屏障。水利史专家指出,这种“古今交融”的保护模式,既留存了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展示了现代水文科技发展脉络,为水利遗产“活态传承”提供了创新样本。

绿树成荫的郑州黄河大堤上,一边是奔腾向东的黄河,一边是平坦的公路。黄河生态廊道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与蜿蜒的黄河相伴,美不胜收。

黄河水利委员会花园口水文站负责人表示,将以遗产认定为契机,坚决贯彻落实水利部、黄委决策部署,在黄委水文局等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系统开展历史文献数字化、口述史采集等工作,深入挖掘其承载的治黄智慧与科技精神,全力打造集水文监测、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开展“黄河水文公众开放日”等活动,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黄河治理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底蕴。

新闻背景:

2025年3月14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包括嘉应观、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泺口水文站等20处水利遗产。

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中下游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建设时间从秦汉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为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20处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河工技术、工程建设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