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传媒大学50余名师生走进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马村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的800亩雨花茶园,开展“非遗茶韵·青春记录”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学子们以新闻人的视角、文化研究者的思维,通过镜头拍摄、文字记录、实地体验,探索雨花茶的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在茶香氤氲中完成一堂融合实践与文化感知的“沉浸式课程”。
清晨的茶园薄雾缭绕,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的800亩雨花茶园绿意盎然。采茶工穿梭于茶垄间,抓紧采收秋茶,一派繁忙景象。“茶树历经酷暑,在秋天迎来新一轮极佳生长期。”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盛峰介绍,秋采的雨花茶,区别于春茶的娇嫩、夏茶的干涩,有着独特的甘醇风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雨花茶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盛峰茶业充分利用秋茶多酚含量高的特性,开发出雨花红茶系列产品,提升了茶园的综合利用率,也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

“雨花茶的‘松针形’从源头就有讲究,必须采一芽一叶,芽长2.5厘米左右,芽叶间距要匀。”陈盛峰的话音话音刚落,南京传媒大学的同学们便扛起相机、架起云台,镜头对准茶垄间的细节,用微距镜头捕捉指尖掐断芽叶的瞬间。走进制茶车间,杀青锅的热气与茶叶的清香交织。陈盛峰和他的儿子陈陆宇双手在200℃的铁锅中快速翻炒鲜叶,理条、揉捻、烘干等工序一气呵成。“这些手法没法用标准化数据衡量,全靠经验积累,这正是非遗的珍贵之处。”同学们一边用录音笔记录师傅的讲解,一边在笔记本上绘制工序流程图。

“除了做茶,我们更在让‘雨花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陈盛峰带着师生们参观茶文化体验区,雨花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是南京市雨花茶的主产地之一,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晶桥镇将雨花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雨花茶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在陈盛峰位于晶桥镇芮家村马村的雨花茶园基地建设雨花茶文化展示馆、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雨花茶非遗工坊、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成为雨花茶走向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阵地,2023年,雨花茶非遗工坊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2024年,接待了一万多名学生,还通过直播让制茶过程走进年轻人视野。”陈盛峰表示。

此次研学活动,让南传学子跳出课堂,在实践中触摸非遗的匠心、感知产业的创新。南京传媒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搭建“校企合作研学平台”,鼓励学生用专业所长记录传统文化、助力乡村产业,让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绽放光彩。 (张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