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财经/银行保险 > 正文
港澳台青年大运河文化探寻之旅:以青春脚步丈量千年文脉,共筑民族认同

近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的“湾河同脉 青春筑梦”港澳台青年大运河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顺利落下帷幕。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内地的青年学子组成联合实践团队,历时两个月,深入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四座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实地走访、沉浸体验与互动交流,共同探寻运河千年文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运河为媒,搭建文化交流与认同的桥梁​​

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水利工程,更是联通古今、融合南北的文化纽带。本次活动以运河文化为核心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历史溯源—文化体验—当代发展”研学路线,引导港澳台青年在行走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扬州,团队参观隋炀帝陵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与工程智慧;在镇江,走访西津渡古街与京口闸遗址,感受漕运文化的繁荣与变迁;在常州,体验梳篦非遗技艺,探访青果巷文人故居,体会运河对地域文化的滋养;在苏州,乘船游览平江河、山塘街,聆听评弹,品味江南生活与运河的深度融合。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台湾籍本科生林慧佶感慨:“以前对大运河的印象仅停留在课本,真正走到岸边,看到千年遗迹,才理解它是活的历史,连接着我们的文化与情感。”南师大新传院22级澳门籍本科生余欣桐在参观运河水利图后表示:“每一处河道变迁都是城市发展的年轮,让我深刻体会到‘因河而兴’的文化力量。”

沉浸式体验+跨地域协作,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本次活动突破传统教育形式,强调“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学习”。团队在各地博物馆、非遗工坊、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现场教学,并邀请专家、传承人进行深度讲解。港澳台与内地学生同吃同住、协作拍摄、共同完成非遗实践,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在协作中凝聚共识。

在常州梳篦博物馆,学生们亲手为梳篦上色,体验匠人精神;在苏州平江路,共乘摇橹船、共赏评弹,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22级本科生苏嘉雯表示:“内地同学为我们讲解评弹历史,我们分享粤剧文化,发现彼此对传统艺术的喜爱如此相似——这种共鸣让人难忘。”

成果丰硕:从文化体验到主动传播

依托新闻传播学科优势,团队创作了《走·大运》系列视频、学生Vlog、摄影集及文化感悟文章等多类成果。台湾学生林慧佶制作的《扬州运河日记》Vlog,以第一视角生动展现运河沿岸的生活图景与文化细节;多位学生撰写感言,表达对运河文化与民族认同的深刻体会。

这些成果不仅记录了活动的点滴,更成为传播运河文化、促进内地与港澳台地区青年交流的鲜活素材。此外,团队还与多地博物馆、文旅机构建立联系,为后续开展长效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意义深远:为文化认同与青年交流提供示范

本次活动是南京师范大学深化港澳台青年工作的创新实践,也是响应国家“文化传承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通过运河这一共同的文化符号,港澳台青年不仅增强了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知,更在情感上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周伟表示,学院未来将在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指导下,继续打造“湾河同脉”品牌,优化研学课程设计,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吸引更多港澳台青年参与,让大运河文化成为联结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精神纽带,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青春筑梦,同心同行。这场跨越地域的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情感的共鸣。它证明:文化是最好的桥梁,青年是最强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样的实践将继续为推动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注入鲜活能量。

韩露健

责编:陈公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