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历史的微光里,跳跃着照亮未来的火种。
当现代量子科技公司装进金陵兵工厂物料库旧址,160岁的旧厂房重焕新生。
当一拨又一拨人群来到这里,触摸历史,行走当下,畅想明天,18岁的文化产业园区欣欣向荣。


南京,外秦淮河畔,金陵机器局旧址,这片厚重的土地承载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肇始与荣光,也跃动着当代创新创造的脉搏。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军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方热土上生长而出的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晨光1865”),一处汇聚着智慧与梦想的创新高地,今年迎来了18岁的青春年华。
160年,是一部从“制造”到“智造”再到“创造”的精神演进史,书写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探索前行的文化基因。
18年,是一段从工业遗址到创新高地的华丽蜕变录,诠释着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园区实践。时间与空间在这里叠加,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对话,共同谱写了一曲跨世纪的壮丽乐章。
160年回眸:近代工业文明在此点燃精神薪火
1865年,清同治四年,金陵机器局在洋务运动初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开创了民族军工的先河。作为创办最早的近代机器工厂,其历史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成为古老民族走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象征。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金陵机器局不仅仅是一个制造枪炮的兵工厂,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放意识、“实业救国”的担当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追求。尽管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动荡与变迁,屡易其名,但其核心的工业血脉和文化精神却始终延续。
在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制的时代浪潮中,这里激荡澎湃:仿制出中国第一挺诺登飞多管机枪、第一挺马克沁单管重机枪和第一门克鲁森式后膛炮,其产品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金陵兵工厂西迁重庆,更名为第二十一工厂,其武器产量占全国60%,成为全国最大兵工厂,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工厂先后更名为华东军区军械总厂、国营晨光机器厂,吸收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技术力量,开展迫击炮研制生产,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迫击炮生产基地,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和国防建设。1965年,根据三线建设战略,迫击炮生产线西迁重庆,工厂隶属航天工业部,开始从事航天产品研制,谱写航天报国新篇章。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航天精神,更是激励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站在园区第一网红打卡点——天坛大佛佛面青铜雕塑前,来来往往的游人不管拍多少次照都觉得心神激荡,而这尊青铜雕塑的意义远不只是为了被观赏,在当年,它更是一份国家象征的“工业答卷”——从中山陵高4.3米、重达万斤的孝经鼎,到香港紫荆花与澳门盛世莲花雕塑,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这里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凝聚着民族自强的渴望与工匠智慧的结晶。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崇尚技艺、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构成了这片土地最初的文化底色,也是160年来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
大国重器,砥定乾坤。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奋起,参与了中国国防军工事业的成长与壮大,成为中国近代史、工业史和文化史的一个鲜活注脚。这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是其永葆生机的根源所在,也为后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滋养与文化自信,让我们在此铸牢民族记忆,激荡家国情怀。
18年蜕变:工业文化遗产在此书写创新篇章
面对城市变迁中工业遗存的存续难题,2007年,晨光1865应运而生,依托金陵兵工厂旧址,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理念,开启工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探索。
让历史“活”在当下——始建于1934年、位于园区E14栋物料库,当年主要用于兵器生产方面的物料存放,而今它是南京乾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所在地,作为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综合解决方案重要供应商,乾海通信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有效保障了我国量子计算关键器件和产业链的供应安全。
“这简直就是最酷的赛博朋克!”游客圆圆赞叹道,一个是存放实体零件的“硬件”仓库,一个是研究虚拟代码的“软件”公司。外壳没变,内核却早“换了人间”。
让文化“融”入产业——漫步园区,青砖灰瓦、巨大的厂房、铁轨、桁架……18年来,这些鲜明的工业印记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行走其间,历史与现代、工业与艺术在这里完美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空间氛围和文化景观。这种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与创造性转化,让工业遗产不再是冰冷的废墟,而是变成了可触、可感、可用的活态文化资产。
这18年,不仅是“活化”的18年,更是“创新”与“服务”的18年。园区精准定位“科技·创意”产业方向,吸引、培育和集聚了一批优秀企业:永银文化集团深耕钱币文化,打造出现象级的文创IP;广电猫猫作为新媒体电商领军企业,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伯索科技、唯晶科技在科技赋能教育场景、动漫设计领域锐意创新;乾海通信专注于量子科技研发生产,助力新基建;观颐文化以AIGC为创作新引擎,深度赋能影视制作与自媒体运营;承创织绣则让古老的云锦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宝姐科技开发“花丝传家”系列珠宝,向世界传递东方美学……这些企业构成了园区多元共生、活力迸发的产业生态。
让精神“见”诸行动——园区把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产业”“党建+服务”等模式增强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产业沙龙、提供政策咨询与金融对接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园区还别具匠心地将工业遗产、航天精神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全新打造红色文旅路线和“实景课堂”,广泛吸引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前来园区开展实践教育。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科普展览、暑期托管班等活动,解决员工“二代”照护难题,并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赋能企业拓展视野。
南京晨光一八六五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光一八六五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陈红说:“园区的发展,党建是重要的引领和保障。我们将党建工作的优势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具体行动,真正实现党建引领与园区发展同频共振。”
展望未来:在融合传承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指出:“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160年的文化精神为何能历久弥新?18年的园区发展为何能活力迸发?其关键在于文化精神与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
正如晨光一八六五公司董事长吴文进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砖瓦厂房,更是一段不可复制的民族记忆和工业文脉。我们的责任,是让这片承载了160年历史的地标,不仅活在过去,更活在当下与未来,成为驱动新时代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
诚如斯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工业精神,是晨光1865园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魅力源泉,赋予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鲜明的品牌形象,吸引认同该价值、追求品质与创新的企业和人才聚集,成就了园区18年创新发展的坚守理念和追求方向。
走进金陵兵工展览馆,一首铿锵有力、高亢激昂的歌曲在回荡:“战以止战,兵以弭兵……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勤俭求知,廉洁公正,迎头赶上,尽我智能……”
这就是1939年由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作曲的《第二十一工厂厂歌》,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成为晨光集团厂歌,它唱出了晨光员工的初心、使命、追求、品格,激励人们唱响新时代创新发展。源于历史的“航天精神”“工匠精神”“实干精神”以及“开放精神”,而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转化为对企业专注品质、精益管理和勇于探索的期待与激励,构成园区创新的文化基底。
蓬勃发展的现代科技与创意产业,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拓展其表达与传播路径。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展示更加生动,创意设计使工业元素焕发时尚光彩,创新创业实践则成为对“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等精神的最好传承。这种文化与创新的深度融合,让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不仅是一个经济园区,更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和公众精神家园。
站在160周年与18周年的交汇点上,轻抚古老建筑粗粝的表面,听到的不仅有历史天风海雨的回音,更蕴藏着对未来的笃定回答——
晨光1865园区正持续深耕文化科技融合,优化创新生态,提供更精准和前沿的服务,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金陵兵工展览馆、开发创意文化产品等方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和南京城市故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软实力支撑。
根植于160年文化沃土,依托18年成功实践,晨光1865园区正在深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产业创新上持续攀高,始终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融合文化与科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晨光熹微,照亮征程。在这里,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就是对民族精神火炬的瞻仰和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