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了2025年超常布局学位授予点名单,南京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与东南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入选,二者学位点类型均为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已有百余高校争相布局的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有何深意?

布局高校超百所,超常布局已成定势
今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低空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学位授予点超常布局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25〕8号),正式启动我国首个面向低空经济领域的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机制。而在今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中,全国120所高校抢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数量位居所有拟申报专业数量第一。
在不久前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就提到,紧扣江苏产业创新需要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创新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学科链创新供给”双向赋能的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机制,实现急需学科专业设置从“被动滞后”向“前瞻引领”跃升。到2027年,围绕集成电路、低空技术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学科链创新联合体,为江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其中,南京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发展需要,布局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
截至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宣布拟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将自主审核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予以公示。山东大学也已于今年4月召开相关专家论证会,会上认为山东大学自主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非常必要、可行。
与此同时,其他多所高校也加速布局新兴专业,在一级学科下自主增列目录外二级交叉或交叉学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百所高校拟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二级学科和自设交叉学科,拟新增超百个学位点。在目录外二级学科方面,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拟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二级学科。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29种本科专业,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名列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6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增设该专业的高校,并将于今年启动首次招生。
为何要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学位授权交叉学科?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低空经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低空经济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4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引起广泛关注。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低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发展低空经济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专业技能,还需要熟悉人工智能、信息、控制等前沿技术,更需要能够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创业等领域发挥综合作用。我国此前已有的专业,难以满足低空经济对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据悉,低空技术与工程除了整合低空航空器制造、适航、运行等领域技术,还横跨了上游的研发与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的低空产品设计制造与载荷、地面系统,以及下游的城市空中交通与物流配送和应急管理等产业。有专家认为,低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发将会催生许多重大创新研究成果,协助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产业结构和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
发展低空经济,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低空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通过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开展本硕博人才贯通培养,将有力推动低空经济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为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山东大学在“低空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专家论证会上表示,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既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校学科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该学科的设置将整合山东大学相关学科资源,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瞄准低空经济发展,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
记者注意到,此次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的高校中,不乏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深厚积淀的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也有在其他学科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
不同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在低空技术与工程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的建设上也各有侧重。例如,清华大学依托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空飞行器动力系统开展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发挥信息通信领域的优势,聚焦低空通信与智能感知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则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需求,在低空物流与智能交通等方面进行探索。
在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也纷纷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该校该专业将以“低空运动体优化设计与综合运用”“低空通信与交互智联”等5个方向,遵循“厚实基础、强化融通、产教融合和注重实践”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西北工业大学将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等优势学科,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次百余高校布局低空技术与工程学位授权交叉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有望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复合型的低空经济领域人才,为我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