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在推动产业链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我国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四者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适应产业转型的要求,为地方和国家经济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并协同推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在产业链发展层面上探究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路径,不仅有理论价值,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链融合”的国家战略逻辑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持续演进与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职业教育,尤其是作为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核心力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具有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链发展与转型的国家战略逻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高效的资源配置与各要素的协同合作,尤其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四个关键环节之间的互动协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是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能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发展中对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及操作技能的多元化需求。同时,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紧密结合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产业链带来持续的创新动力,推动产业由传统低端向高端迈进,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层面上推动四链融合,可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创新协同互动,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技术的迅速扩散,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产业链发展的四链融合,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化四链融合,高职教育将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链融合”的技术协同创新逻辑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动力。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促进产业链发展、推动四链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产业链发展的四链融合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出鲜明的技术协同创新逻辑。基于产业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和产业的融合,能够有效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协作。在此环节中,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产业最新需求调整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培养出直接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依赖高端研发团队,也依赖于大量分布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日常生产中,通过材料优化、工艺改进、设备升级等方式,推动过程性创新。职业教育可发挥人才和技能支撑作用,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使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持续改进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这种从生产实践中生发的技术创新,虽然单点创新规模有限,但通过持续积累,能够形成系统性的技术优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要基于产业链布局教育链、科技链和人才链,强化协同推动以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力,实现从科技创新到生产制造再到服务创造的全方位布局。
“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逻辑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职业教育体系,这是由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而在这一战略部署中,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核心任务。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逻辑在于其紧密契合产业需求,确保人才供给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点6068个,同时撤销了部分供给过剩的专业点,鼓励学校紧贴产业需求,自行设置专业方向。这一举措体现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灵活性与前瞻性。通过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职业院校能够针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急需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例如,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方向如农业物联网、高铁供电等新兴领域的专业设置,既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前瞻性,也表明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精准定位。更重要的是,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设置的优化调整,更在于通过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培养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代制造业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这一比例显示出高职院校在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四链紧密融合,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产业提供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又具备创新思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汤杰 李雄威(作者分别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本文分别为2025年度常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背景下常州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模式实践路径研究”、2024年度校级教改课题“江苏高职院校教育、科技、人才、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5JY03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