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 “乐伴夕阳” 社会实践项目,立足陶行知教育思想,将专业艺术资源与基层老龄需求深度融合,在南京、淮安、苏州、连云港、徐州等地开展系列服务,探索出一条 “育人、服务、社会赋能” 三位一体的实践新路。

构建“教学做合一”实践育人体系
南京晓庄学院坚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办学初心,“乐伴夕阳”项目自启动之初,便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
项目团队坚持“深入一线、精准对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护理院、颐养中心及老年大学等不同场景的基层单位,针对老年群体的年龄特点、兴趣偏好与实际需求,定制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方案。在南京秦淮区双塘街道桃园人家社区,陶笛独奏《女儿情》以婉转旋律唤醒长者心底的青春记忆,合唱《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点燃家国情怀,让文艺演出成为连接代际情感的纽带;在苏州三元社区,团队创新开展“代际文艺交流”活动,通过老少同台表演、互动游戏等形式,消解代际隔阂,构建温暖的情感共鸣空间;在徐州云龙区老年大学与南京夕阳红老年大学,团队引入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学法,以简单的节奏、肢体动作引导长者参与,帮助其放松身心、激活活力;在淮安养老院,红色歌曲传唱活动唤起长者对峥嵘岁月的记忆,让红色精神在歌声中代代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从活动的策划、节目编排到现场组织、后期总结,均由学生自主完成。王一末同学打磨陶笛独奏技巧,朱敏、刘畅等同学反复排练合唱曲目,团队共同设计音乐互动环节,学生们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实现“在做中学技能,在学中悟责任”,让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真谛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突出专业优势创新融合模式
“乐伴夕阳”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跳出“单纯文艺表演”的框架,将音乐学院的专业优势与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相结合,构建起科学、系统的“音乐+康养”服务体系,让音乐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成为“健康助力”。
在团队指导教师龚雪的带领下,项目深入研究音乐康养相关理念,并将其融入活动与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针对部分长者认知功能退化的问题,设计“语言+节奏训练”课程,通过简单的诗词朗诵配合拍手、跺脚等节奏动作,刺激大脑活跃度,帮助长者维持认知能力;针对长者易产生孤独、怀旧情绪的特点,精选《美丽的阿瓦日古丽》《葡萄熟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经典曲目,通过独奏、合唱等形式奏唱,唤起其积极的生活记忆,缓解负面情绪;针对长者社交需求不足的问题,组织集体合唱《明天会更好》等曲目,让长者在协作演唱中增进交流、融入集体,有效提升社会归属感。
连云港护理院的长者表示“听着熟悉的歌,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几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老年群体切实受益,参与实践的学生们也收获颇丰。学生们在为长者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陶笛、二胡、双簧管等专业演奏技能,更深刻理解了“艺术服务人民”的真谛,培养了敬老爱老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我们不仅是在演奏音乐,更是在传递温暖,这种‘双向奔赴’的感动,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财富。”参与学生说。

搭建“校社联动”可持续共赢平台
“乐伴夕阳”项目之所以能持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其跳出“短期公益” 的思维,着力构建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实现“一时温暖”向“长久陪伴”的转变,为老龄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撑。
据了解,该项目注重培育“多层级音乐志愿服务梯队”,通过“老带新”“专业培训”等方式,确保志愿服务力量的稳定性与专业性。从大一学生学习活动策划,到大二、大三学生主导节目编排与现场执行,再到高年级学生协助指导老师设计音乐康养课程,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项目构建的“校社联动的艺术服务网络”,与南京桃园人家社区、连云港护理院、苏州三元社区等基层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乐伴夕阳”打造为固定的美育实践平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让老年群体能够定期享受音乐服务,更让学校得以深入了解基层老龄需求,为音乐教育、师范生培养提供了实践场景。项目还开拓了师范生“社会音乐教育”的就业新路径,部分参与项目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大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实现了“学生成长、老人受益、社会增效”的多方共赢。
目前,“乐伴夕阳”项目已在江苏多地区开展数十场公益活动,成为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社会实践的特色品牌。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教学做合一”内涵,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升专业服务水准,让音乐温暖更多银龄的晚年生活。
(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