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青春华章|看“淮安之水”如何流向更远方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雨晴):大运河因“运”而生。千年前,它是南粮北运、商贸流通的生命线;千年后,它依旧奔流不息,在淮安大地上续写新的答卷。

  文化长廊焕活历史文脉

  在淮安,古老的里运河文化长廊让历史文脉得以赓续。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位于淮安市区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古桥、驳岸、码头与戏曲,在河畔夜色中交织成景,勾勒出独特的运河风貌。

  景区不断探索“文化+经济”的融合路径。通过常态化运营的“万事大集”,为青年创业者、手工艺人等提供美观轻便的档口,既传承了传统技艺,也激发了市场活力。在带动文化交流、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文化长廊正成为一条新的“兴业之河”。

  水上立交激活现代航运

  如果说文化长廊让古运河文脉常青,那么现代化的水利枢纽,则赋予这条黄金水道新的时代动能。

青春华章|看“淮安之水”如何流向更远方_fororder_淮安1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枢纽工程建设现场(淮安市委网信办供图)

  淮安大运河水上立交枢纽位于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采用“上槽下洞”的立体结构。“工程建成后,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将大大拓展,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升至300年一遇,同时也为淮河出海航道建设创造了条件。”淮安枢纽建设处副主任王洪玉介绍。该工程不仅保障了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安全,也完善了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布局,显著提升了区域水利与航运综合效益。

青春华章|看“淮安之水”如何流向更远方_fororder_淮安2
钢筋加工智慧工厂(淮安市委网信办供图)

与此同时,淮安还积极运用数智技术赋能水利建设。王洪玉表示,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枢纽工程建设中,当地打造了钢筋加工智慧工厂、混凝土云工厂,提升水利工程智能建造水平;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加强水闸、地涵的智能设计与监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智能监控设备建设智慧工地,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感知与管理。

  从承载千年文明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到联通南北水运的现代化水立交,淮安正以“文脉+动脉”的“双轮驱动”,让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流向更加通达、繁荣的未来。

责编:樊玉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