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青春华章丨荔枝网评: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这堂课

特约评论员/陈康 吴小宇

9月开学以来,全国高校组织“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活动,录制报国强国短视频、传唱经典爱国歌曲,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国家发展的脉搏;各地中小学校结合地方实际和学校特色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我与国旗合个影”大思政课等,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红”背后的精神力量……这一幕幕生动景象,正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融入育人实践的鲜活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律,为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指明了方向。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唯有将其作为贯穿始终的永恒课题,常学常修、久久为功,才能让爱国基因代代相传。

在“理论的深度”中筑牢认同之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即对国家历史、国情、发展成就与未来方向的深刻理解。这就要推动爱国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讲深讲透,引导青少年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理性认同和坚定信心。

在“情感的温度”中激发共鸣之力。爱国主义不仅是理性的认知,更是深沉的情感归属。它蕴藏于壮丽山河的乡愁里,凝结在传统文化的瑰宝中,体现在英雄模范的事迹上。要善于运用情感熏陶和情境感染,通过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博物馆、聆听先烈故事,让青年在可触可感的具象体验中,与历史对话、与英雄共鸣,激发内心深处最朴素、最真诚的家国情怀,使爱国主义成为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和自觉选择。

在“实践的力度”中砥砺报国之行。爱国贵在实践,重在行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通过投身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基层实践等,引导青年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深刻体会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切身感受自身知识技能的社会价值,从而将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转化为脚踏实地、担当奋斗的实际行动,完成从认知到情感、再到实践的闭环。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程,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说法,不在“一朝一夕”而应“久久为功”。我们既要通过纪念日和节日深化爱国主义,尤其在特殊重要纪念日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日期进行多样纪念活动;也要注重在法定假日和民俗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等日期进行丰富庆祝活动,进而让爱国主义成为自觉行动,实现“万里河山披锦绣,满眼尽是中国红”。(陈康 吴小宇)

责编:夏晓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