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陈刚:煮海之利,重于东南——江苏盐业考古可谓“盐”之不尽

发达的盐业是江苏大运河文化中有别于其他省份的独特门类,并以“天下盐赋,两淮居半”的重要地位为古代中国的国家财政作出了重大贡献。江苏拥有954公里海岸线,产盐历史极其悠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9月25日下午,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在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举办,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副院长陈刚以《煮海之利 重于东南》为题,详解近年江苏盐业考古新发现。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副院长陈刚

“如果要在古代盐业与大运河两个话题之间寻找一个代表性城市,那一定是扬州。”陈刚认为:扬州的繁华,是被盐的光泽所点亮的。盐商巨贾的楼船曾塞满运河,帆樯如林,蔽日遮天。他们以盐筑梦,用这白色的“白银”在瘦西湖畔堆砌起玲珑的亭台楼阁。个园的假山奇石,何园的回廊幽深,乃至平山堂的香烟袅袅,无不浸透着盐的资本与盐商的气魄。

近年来,江苏盐业考古可谓“盐”之不尽。其中,盐城的盐业史厚重绵长。据陈刚介绍,沙井头遗址位于盐城市亭湖区,地处江淮沿海东部的古沙冈之上,考古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瓦当、瓦片等建筑构件和日用陶器等。同时,在遗址周围发现10余处汉代建筑遗址和墓地。结合《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测沙井头遗址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沙井头遗址各类建筑遗迹可能为盐渎县官署性质建筑。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市,考古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实证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考古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表明该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据介绍,考古调查已发现盐城境内百余处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类型的遗址,初步构建了历代盐业生产体系。

翻开江苏盐业史,连云港与盐业的源头紧密相连。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连云港葫芦山遗址为江苏目前发现年代最早、通过正式考古发掘的与盐业生产有关的遗址。连云港板浦尤庄遗址中出土的盐灶、淋卤取卤遗迹,以及与制盐相关的大量陶器,实证了连云港早在西周便已开启产盐史,将江苏产盐的历史锚定在3000年左右。此外,连云港地区的李庄遗址,滨海小东圩明清盐业遗址,仪征南门大码头遗址等地的考古发现,以及串场河沿线的沿线区域的考古调查,对于厘清江苏盐业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证据。

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盐文化百科全书》编辑部主任、编审钟海连

在讲堂上,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盐文化百科全书》编辑部主任、编审钟海连对即将出版发行的《中国盐文化百科全书》作了推介,该书为研究中国盐文化的系统性大型工具书。

江苏盐业考古成果不仅展示了江苏地区丰富的盐业历史和文化,‌也为研究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盐业生产、‌运输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随着更多盐业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科学保护,江苏盐业文脉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利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吕鑫/文 虞越/图 王瑞枫/视频

责编:刘言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