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9月22日-28日,“2025年中国制造宣传周”活动在各地举行。
本次宣传周以“创新融合 双向赋能”为主题。活动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权威媒体及主流新媒体平台等,协同宣传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最新实践和丰硕成果。

江苏是制造大省。9月26日,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举办相关活动,对外发布“十四五”以来,江苏“智改数转网联”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据介绍,2021年12月,江苏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用三年时间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改数转”。2023年10月,我省提出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打造数实融合强省,努力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支撑。2024年12月,在全面总结上一轮三年行动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再次出台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江苏总结经验,摸索出一批推进模式——
完善政策机制。先后出台两轮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实施“智能工厂梯度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等重点任务,省财政每年拿出12亿元专项资金,各市县配套约40亿元,给予项目投入补助和贷款贴息补助。
开展免费诊断。针对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一企一策”提供免费诊断服务,靶向制定转型方案。累计组织5万余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估,超6万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围绕智能制造车间、工厂和数字化应用三大方向制定企业免费诊断工作指引,累计安排省级财政资金约4.8亿元,为6.1万余家工业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注重分类推进。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改造和转型的痛点、难点、关键环节,编发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累计建设国家卓越级智能制造工厂68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评定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808家、省智能制造车间3838个。发布星级上云企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指引,编制集成电路、化工、服装等45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徐州5个设区市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累计创建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52家,全省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1%、全国第一。
夯实基础能力。省级层面出台工业母机等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30.9万座,部署10G PON端口190.4万个,算力规模约66EFLOPS,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壮大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累计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5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62个。
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累计创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14家、卓越级智能工厂68家,15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数量全国第一,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十年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下一步,怎么干?
江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扎实实施新一轮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为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做好“五项重点工作”——
构建智能工厂梯度建设体系。加快全省智能工厂梯度体系建设,每年引导1万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基础级智能工厂建设,2000余家企业开展先进级智能工厂建设,1000余家企业向卓越级智能工厂跃升,积极探索建设领航级智能工厂。
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每年推动约1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应用低成本、轻量化、易部署的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敢试、敢转、敢创新。
筑牢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全省千兆光网和5G网络深度覆盖,分阶段推进万兆光网和5G-A等技术商用部署。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放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链接”作用,重点支持头部平台做大做强。持续推进南京、苏州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国家试点城市建设。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广一批工业专用小模型和成熟应用解决方案,遴选一批优秀“人工智能+”装备产品。进一步推动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基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营造良好环境。用好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投资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围绕基础共性、典型场景、解决方案等方面,强化数字化转型标准供给,分行业建立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网络设备、知识模型、人才技能等典型场景图谱和工具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