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跟着“苏超”去读城|常州VS苏州 千年吴地 “双面”繁华

9月27日,昆山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内,苏州与常州这两座无缘2025“苏超”联赛淘汰赛的城市,将在江苏唯一经国际足联认证的专业足球场上,共同告别本届赛事。

尽管“苏常”已无缘八强,这对千年吴文化孕育的“双子星”,将用绿茵场上的华丽转身,真诚奉献一场“真友谊赛”的较量,也是两队送别本赛季的最好谢幕。

一脉相承

谢幕战,远不止于竞技层面,更像一个棱镜,映射出两座城市迥异又互补的文化性格。

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受封延陵,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开启了常州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常州以“谦让拓土、诚信立邦”奠定了其文化底色。“季札挂剑”的典故,不仅是诚信精神的象征,更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重诺轻利”的价值取向。这种精神基因,在常州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演变,从明清时期的“常州学派”强调“经世致用”,到近代盛宣怀创办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条铁路,再到当代新能源产业的异军突起,无不体现着这种将道德理想转化为实践力量的独特城市气质。

几乎同一时间,伍子胥在太湖之滨“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于苏州建起“阖闾大城”。作为吴国都城,苏州从一开始就承载着政治中枢与水利文明的宏大格局。与常州注重内在修为的“封邑文化”不同,苏州的“王城基因”更强调系统构建与秩序平衡。这种差异深刻影响了两座城市的发展路径:苏州如一幅工笔长卷,以园林、运河、昆曲为笔触,勾勒出“人间天堂”的审美极致;常州则如一柄未出鞘的剑,以季札挂剑的诚信、荆川先生的实学、常州三杰的赤诚,熔铸成“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核。

对比球场上的比赛,两队的表现也在映证着城市的气质。苏州队精致而富有韧性,讲究战术配合,体现战术素养,前半轮被称为“控分大师”,这种在固有格局内的精益求精,与苏州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所体现的秩序与平衡感一脉相承。

常州队的征程展示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遭遇连败的常州队屡屡身处逆境,却于困境中开拓中展现着韧性,客场对阵大黑马淮安时抢得1分,开启了逆袭之旅,这与常州作为“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崛起路径神似,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实业风骨向世人证明自己。

双生脉络

常州与苏州的对话,需要放在3000年的历史长卷中审视。两座城市同根同源,皆属吴文化核心区,常州拥有3200多年的建城史,苏州的历史则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

水,是两座城市共同的命脉,却也塑造了不同的治理智慧和发展路径。苏州的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是《牡丹亭》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诗意栖居;常州的水是“江河湖海汇流”的奔涌,是“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漕运通衢的务实担当。

同属吴文化的“苏常”,各具性情。苏州如一位手持绣针的大家闺秀,以园林、昆曲、苏绣勾勒出“人间天堂”的精致画卷;常州则似一位身怀绝技的江湖侠客,以实业报国、新能源集群展现出“中吴文枢”的刚健风骨。

文化名人的取向也折射出城市气质。苏轼足迹遍天下,却独钟情于常州,写下“买田阳羡,终老常州”的诗句,清代诗人龚自珍更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赞誉;而苏州自唐宋以来便是科举状元冠绝天下之地,文人雅士云集,形成“退隐中经营”的文化特质。

“刚柔并济”是常州的底色,“精致典雅”是苏州的气质,但二者并非割裂。正如苏州在古城32号街坊打造“院落经济”,让金融投资机构入驻苏式老宅;常州在青果巷点亮“花灯如昼”,让历史街区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两座城市中,以各自的方式生动演绎。更让人们期待,同属吴文化序列的两座城市,在绿茵场上碰撞,又能演绎出何种的精彩?

双城共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两座城市的发展战略虽各有侧重,却共同诠释着人文经济学的深层逻辑。

苏州将人文视为城市的“魂”,以文化赋能治理,展现出“双面绣般的平衡艺术。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昆曲《牡丹亭》的古老水磨腔与现代金融沙龙的声音交织;在古城32号街坊,0.2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传统苏式宅院与哇牛资本等20余家金融投资机构深度相融,“院落经济让“活着的古城成为现实。这种精致和谐的发展模式,背后是苏州对“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一传统智慧的现代诠释,苏州“绣”出了发展新高度。

常州则将人文熔铸为产业的“芯”,“炼”出了发展新式样。常州以精神驱动创新,爆发出“能量场般的集聚效应,从“洗脚上岸”的乡镇企业到科创板光伏第一股,从“九条龙”工业体系到“新能源产业高地”,常州在时代浪潮中让文化成为“发展的操作系统”。当全国多地还在追逐风口时,常州已默默为新能源产业腾挪出4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如今这里聚集了3400多家新能源企业,形成“发储送用网全生态闭环。

两座城市的对话,早已超越简单的竞争关系,成为一场关于“何以江南”的深层探索。当常州的新能源车驶过苏州的古城桥,当苏州的无人机掠过常州的生态林,两座城市的对话从未停止。它们如同吴地文化的双翼,一翼承古,一翼开新,共同托举着一幅永不落幕的“江南繁华图”。

没有了非此即彼的“硝烟”,9月27日的昆山奥体中心谢幕战,无论比赛结果如何,都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两城比翼齐飞。恰如常州南部重镇雪堰,一个名为“阖闾城村”,联袂激荡着两地吴文化印记的历史回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维庆

制图 蔡霖

责编:张宇熠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