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1935年开通,南京城东这条公交线跑了90年!听老司机讲那过去的故事

初秋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车窗上投下斑驳光影。南京4路公交车,在城南与城东之间一如既往地缓缓穿行。这条自1935年就开通的公交线路,已在城市街巷里行驶了近90年。

它不是一条普通的线路,而是一条与城市共成长的“时间线”:从“大通道”人工售票车,到新能源智能调度系统;从老南京的出行记忆,到外地游客的城市初印象;从驾驶员的日复一日坚守,到乘客的代际情感连接……4路公交线,承载的早已不只是通勤功能,更是城市文化与民生温度的微缩投影。

车轮滚动里的城市变迁

1986年,李强胜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南京公交系统,成为一名南京公交集团第二客运分公司的一名驾驶员。从那年起,他便与4路公交结下不解之缘。李强胜刚入职,就听公司的老师傅们讲过,4路车从1935年便有了。当时,这条线路是从京芜车站出发,途经中华路口、新街口、鼓楼等站点,抵达澄平码头(今中山码头)。1949年后,这条线路几经调整,但一直是城南、城东重要的通勤线。如今,这条线路自新街口西发车,途经朝天宫、通济门、光华门、月牙湖等城市地标,最后抵达银城东苑,全程19个站点,总里程也从最初的10公里延伸至12.5公里。李强胜说:“以前一趟车一小时,现在路堵车多,一趟要开更久。”

回忆初上车那几年,李强胜印象最深的是“车厢闷得像蒸笼”,夏天跑一趟车下来衣服全湿透,“车里温度能到五六十度,真的不是给人坐的。”那时的公交车还没有空调,车体颠簸,售票靠人工,报站全靠乘务员吆喝。

但正是这段“苦”过来的经历,让李强胜更能体会城市和交通系统一步步升级所带来的“甜”。他亲眼见证了4路公交从“通道车”变成“空调车”,再更新为清洁能源车;从售票夹、打孔器,升级到刷卡支付、自动语音播报;洗车从人工高压冲洗,变成了智能自动洗车台。“现在这新能源车安静又干净,夏天也不怕中暑,驾驶环境翻天覆地。”

透过车窗望出去的南京,也在一点点变化。曾经街边是破旧的屋檐和电线杆,现在变成了绿树成荫、灯光柔和的城市风景带。“有时候开晚班,开着车,风景特别漂亮,路灯和沿街建筑打得一片金黄,开着车都像是在看画。”李强胜笑着说,仿佛不仅是载着乘客,而是在陪整座城市一起变美、一起变好。

“以前坐我车的孩子都长大了”

公交车是城市肌理中最日常,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但在李强胜眼中,它不只是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结的纽带。

“以前坐我车的那些学生,现在都已经结婚生子了。”李强胜提起这些年遇到的乘客时,眼里满是暖意。他记得,有个读女子中专的女孩,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常坐他的车。最近,长大了的女孩带着孩子坐上他驾驶的4路车,满眼笑意地喊他“李师傅”,还说“你一点没变”。那一刻,李强胜有些不好意思,“我都快认不出她了,但她还记得我。”像这样的故事,他数也数不清。

除了本地乘客,他还特别记得外地游客对南京的好奇与热情。因为4路车串起夫子庙、新街口、朝天宫等景区,他常常被当成“活地图”请教路线与推荐。李强胜总是热心回应,不光说怎么走,还分享本地人吃喝玩乐的“私藏攻略”。“我一般会建议他们晚上去夫子庙,有灯才漂亮;白天没灯光,看不出味道来。”他还会避开人挤人的网红景点,推荐月牙湖、中华门、通济门这些游客相对少、风景绝佳的地道去处。

美食也是“李师傅导览词”的一部分。他会告诉游客,鸭血粉丝汤固然有名,但也不妨尝尝盐水鸭、锅贴、各家糕团铺的糖芋苗、乌饭团,“像石鼓路那边的芳婆糕团,老南京人都爱吃。”游客听了他的推荐后,常会一脸兴奋地下车直奔目的地,“小孩会缠着爸妈非要去看看、尝尝,我心里也高兴。”

这些年,李强胜也见惯了南京人的淳厚与礼貌,“我们让行斑马线,不是一天两天,是好多年一直坚持的事。”不少外地游客对他说,南京司机的素质真高,开车稳、讲礼貌,还会介绍景点。“我们这活,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你对人好,城市的脸面也就亮了。”

公交线是单向的,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是双向的。在这辆车上,李强胜不只是一名驾驶员,更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人情“传话筒”,他用几十年的热情与真诚,连接了无数陌生人,也在日复一日的守候中,守住了一份城市的温度。

“欢迎更多朋友坐4路车看看南京城”

凌晨四点十分,天还未亮,李强胜已起床洗漱、赶往车队。因为经验丰富,他经常排早班,开头班车,五点准时发车,几十年来,他从来没迟过一次班。别人问他图什么,他总说:“老乘客都看着呢。他们的生活节奏早就和这班车连在一起了,早一分钟、晚一分钟都不行。”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上早班的市民,几乎把4路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你要是缺了位,他们心里都不踏实。”

李强胜说,做这一行,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每天就是上班、开车、回家。吃饭要趁红灯、聊天要小声快语。不能有情绪波动,万一出事就是全车人安全问题。”他也会聊起公交司机这个职业的酸甜苦辣:“这份工作,每天都在驾驶室里,风里来雨里去,要练得住性子。有时还要面对乘客情绪、家庭琐事,如果心浮气躁,车开不好,还可能出安全问题。”

4路公交在南京城行驶了90年,李强胜开了近40年。在城市变得愈加快速的今天,这条看似慢悠悠的公交线,却以它独有的稳定、温暖与坚守,为南京人划定了一条最踏实的生活路径。在他看来:“干这行,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看你能不能用心。”

再过两年,李强胜就要退休了。他希望年轻一代驾驶员能传承这种耐心与敬业,把这份平凡但不简单的工作继续干下去。国庆长假就要到了,李强胜和他的同事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岗位上,他说:“欢迎更多的朋友坐我们的4路公交车,欣赏南京的风景,看到南京的变化,作为驾驶员,我们也愿意热情地奉献劳动成果,把南京的美更多地体现出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璞 张洁茹/文 史文君(实习生) 王子杰/视频

通讯员:陈璟

责编:孔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