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 | 警惕“情绪茧房”撕裂社会共识

近日,自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以来,几大平台相继被约谈,一些千万级网红被处理,严重者被封禁。

在当前的网络生态中,“情绪”似乎已经成为最大的流量密码。某些平台上,类似“原生家庭之痛”“婆媳月子大战”“不婚不育保平安”等短视频,阅读量动辄破百万;随便一张图片、一个来路不明的视频,就能炮制出一场大戏,引得人情绪激动、吵翻了天;不少账号深谙“情绪价值”,以最刺激挑动情绪的内容“暴力起号”,甚至形成创作营销“流水线”。平台算法与内容生产者合谋,将公众情绪当作燃料,掀起一场又一场舆论风暴,从中攫取巨大流量和利益。

情绪是人最真实的感受,无论疲惫、烦恼、愤怒还是委屈,都值得被看见、被尊重,也可以表达和宣泄。但是,恶意挑动负面情绪,将情绪当作一门“生意”,则有百害而无一利。从婆媳矛盾到性别对立,从代际矛盾到地域攻击,一些平台利用算法,将负面情绪精心包装为一个又一个“社会热点”,源源不断投喂给“偏好用户”。比如,一位女性用户若观看了“职场性别歧视”相关内容,平台便会不断推送类似案例,甚至夸大事实、断章取义,强化其“男性主导职场压迫女性”的认知。久而久之,她所见的世界只剩这一种叙事,其他复杂现实被过滤,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情绪茧房”。

“情绪茧房”的构筑,源于算法对人性弱点的精准算计。人们以为在释放情绪,实则在算法预设的轨道上不断强化偏执认知,成为平台收割流量的“韭菜”。这种“我懂你”的情绪操控,比“信息茧房”更具危害和迷惑性。一些平台近期接连被约谈,正是因其算法机制沦为流量“操盘手”,主动编织“情绪茧房”,破坏了网络生态的多样性与平衡性。

“情绪茧房”的危害是多重且深远的。一方面,它构筑了圈层边界。长期沉浸于单一情绪灌溉中,难以接触异质信息与多元观点,导致人们陷入“单向度”思维模式,只愿意肯定自己认同的观点,只愿意批评自己预设的“敌人”,使人缺乏共情、认知固化,难以进行自主、辩证的思考。另一方面,情绪泛滥极易演变为群体对立。网络空间中频繁爆发的地域攻击、性别战争、代际冲突,背后往往都有“情绪茧房”的推波助澜。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负面情绪正从赛博空间向现实生活蔓延,人们不再关心真相,只相信情绪和感觉,公共讨论非黑即白,社会共识难以达成,撕裂风险不断加剧。

跳出“情绪茧房”,平台责无旁贷。用户拥有情绪是合理的,平台追求商业价值也无可厚非,但必须守住底线:不煽动对立、不制造仇恨、不传播虚假信息。平台应优化算法逻辑,主动打破同质化推荐,建立网络空间的“对话规则”,鼓励多元表达,倡导基于事实与逻辑的理性讨论,弥合思想分歧、推动价值共识。同时,加强内容审核机制,对刻意挑动情绪、制造对立的“标题党”“情绪党”账号进行限流或封禁。对个体而言,也应培养一些“情绪免疫力”。不要过度沉迷社交媒体的“精准投喂”,面对纷繁复杂的各路信息,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是否有其他视角”,重塑判断和思考的主体性。当然,相关媒体也应主动作为,帮助公众识别情绪操控,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情绪不应成为操控的工具,网络也不该是戾气的温床。警惕“情绪茧房”,本质是守护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思维的理性与开放性,这需要每一个数字公民与社会治理者的共同努力。

(陈立民)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