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记者冒雨来到徐工新能源动力科技公司,厂办主任翟亚坤说起生产之外的一件大事——防汛。由于企业所处位置地势低洼,去年汛期险些造成产品和产线被淹,幸亏企业和属地干部全力抢险,才避免重大损失。
这家公司成立两年多,4条产线满负荷运转,正处于跨越发展期。为避免再次出现积水险情,今年当地为企业新建管网,有效缓解排水压力。不过,在“企业网格”包挂该企业的王小姣仍放心不下。作为徐州经开区大庙街道经发办主任,王小姣一直盘算着要为企业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协调4台水泵,街道干部和消防部门随时待命。6月底雨季到来前,我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找了7000平方米的免费临时仓库,为企业转移价值9700多万元产品。”王小姣说。
今年5月底,徐州市委组织部印发通知,推动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一线抓落实、解难题、促治理。目前,该市97个镇、70个街道的1.6万名工作人员下沉到一线。镇(街道)干部身在最基层,更要心里有群众,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丰县中阳里街道成立18个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引导多方参与治理;沛县汉源街道搭建街道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成立政策宣传、企业服务、志愿服务3个小组;新沂市高流镇通过精准匹配干部专长与基层需求,构建差异化下沉机制;邳州市碾庄镇成立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推进访情、警情、舆情、诉情合一处理。
在苏皖交界处,记者随同铜山区张集镇一级主任科员徐朝部来到他包挂的伴山村,驶过新修的4.3公里入村柏油路,拐入山间豁然开朗。怪石嶙峋间,一片上百亩的水域碧绿澄澈,呈现雄奇的山水景观。7月下旬,这片曾经闲置10年的废弃采石坑,通过引入社会资金,打造为玫瑰山蓝湖瀑布景区,已引来3万人次游客。
玫瑰山的蝶变,是“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干部下沉推动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有难题,找我们来办。”在景区项目推进中,徐朝部当好“协调员”,帮助解决土地备案等难点,让运营方少走弯路。该景区运营方负责人彭朋表示,干部服务在一线,让他的投资心里有底,少了后顾之忧。
真正走到基层,更明白群众工作应该如何做。在“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推进中,云龙区彭城街道的老旧小区面临改造。比如给部分楼栋免费进行外立面更新,需要居民签协议。去年刚到该街道工作的信访科工作人员孙婉秋负责两个单元的住户,本以为这项工作很简单,不过现实却给她上了一课。“挨家挨户和百姓交流和现场察看后,发现居民也有实际困难要考虑。”孙婉秋学会换位思考,促进后续的施工把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在下沉一线中更考验工作作风。大黄山街道劳动保障所所长墨红春明年退休,不过她闲不住,一直在跟时间赛跑。“能让更多群众找到工作,能为企业招来职工,自己就不留遗憾了。”墨红春没事就到社区和企业去,分别就两句口头禅:“你学什么的?上班了吗?”“你们还招人吗?有什么计划吗?”正是靠着这股劲,前段时间她给属地的徐州新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下子招来80名工人,被企业点赞说:“帮了大忙!”
按照下沉工作方案,徐州不仅明确职责任务,也形成常态下沉机制、首问负责机制、闭环管理机制、日常管理机制等“四大机制”,推动干部下沉落地见效。睢宁县古邳镇以“数字古邳”小程序为纽带,形成“群众线上点单、干部线下报到”服务模式;贾汪区汴塘镇推行“无微不至”工作法,让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泉山区推出“泉小AI”智能体辅助政务处理模式,实现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鼓楼区丰财街道细分333个微网格,协调解决群众“家门口”问题120余件……正是在创新探索中,徐州各地充实了基层治理力量,激活了治理资源,提升了治理质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