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传媒观察》|技术时差:数智时代的基本逻辑与战略选择

编者按: 正在发生的数字革命,从技术变革到产业变革、传播变革再到社会变革,有一个隐性化到显性化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对这一时间差的洞察与把握不足,往往是数字化变革与转型走向失败的最大陷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求是》特聘教授方兴东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钟祥铭在《传媒观察》2025年第9期发文,就数字时代的技术变革展开论述。文章提出“技术时差”(Technical Time Difference)概念,用以衡量技术变革从隐性阶段过渡到产业与传播显性变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助力互联网创业、数字化转型、媒体融合、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乃至大国科技博弈,以期进一步提升战略效能,推动形成正确的行动方案。其中,零时差战略是互联网和智能化战略成功的基本前提,而一次时差、多次时差则是各种数字战略与举措失败的共同原因。如何形成智能时代的零时差战略,将是面向未来的关键所在。

技术变革的本质是一种创新扩散过程。在互联网和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我们正目睹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席卷各行各业。从技术变革到产业变革、传播变革再到社会变革,存在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而对这一过程中时间差的洞察与把握不足,往往是数字化变革走向失败的最大陷阱。

本文提出的“技术时差”(Technical Time Difference)概念,基于30多年互联网商业化发展的经验和实证,为理解数字革命代际演进提供一个简化和概略的认知分析框架,帮助各类组织在数字化浪潮中把握先机。

一、技术时差:数字时代的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强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技术变革的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技术创新、应用拓展和产业变革速度大大加快。

然而,现实情况是,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变革的本质尚未被系统界定,特别是对数字技术独特属性及其影响缺乏深入研究。这一认知空白导致理论研究存在盲点,进一步削弱产业政策与企业战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这种普遍性矛盾,正成为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在数字革命中面临的战略陷阱。而技术时差概念正是理解这一矛盾的关键钥匙。

所谓技术时差,是指技术变革与社会、经济、文化适应之间的时间差、认知差和实践差,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传播方式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它衡量的是技术变革从隐性阶段过渡到产业与传播显性变革之间的时间落差。

在数字技术快速变革的环境中,技术时差不仅体现为技术性能与应用之间的差距,更是一种系统性、积累性的范式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企业在竞争中胜负分明,产业在变革中冷暖自知。过去30多年的大量案例显示,技术的代际落差往往是塑造产业格局与发展路径的关键变量。

二、技术时差的形成机制与多维表现

技术时差本质上是数字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在社会技术系统中的扩散与适应的动态失衡。这一现象在四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影响。

第一,技术层面的时差主要源于技术创新速度与成熟度之间的错位。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初始革新-增量改进-新技术出现”的线性模式,呈现持续迭代或跳跃式突破。这一现象使得用户与产业难以同步完成学习、测试与适配,形成时差。

第二,按照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技术从发明到成熟需要跨越研究、试验、应用与普及的全过程。而数字时代的创新是一个渐进、协作、偶然且实用化的过程,依赖于思想的自由交换和试错的机会。市场自由、文化开放和宽松的监管是创新蓬勃发展的关键,因为它允许人们追求“无限可能性”。

第三,产业层面的时差主要表现为结构调整与战略反应的滞后。技术变革虽然能够迅速提供新的生产工具和商业可能性,但产业转型需跨越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模式重构和人才体系更新等环节,通常落后于技术出现的时间节点。

第四,“创造性破坏”理论揭示了新技术对旧产业的渐进替代过程,而产业的市场化与规模化扩散往往需要比技术突破更长的周期。以移动互联网为例,虽然技术条件在2008年前后已具备,但大量传统企业向移动优先模式转型普遍滞后3-5年,导致竞争力削弱与市场份额流失。

传播层面的时差来自信息传播机制与用户采纳速度的落差。现代印刷术开启的“谷登堡时刻1.0”通过工业化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线性增长,塑造了大众传播时代;而AI技术开启的“谷登堡时刻2.0”通过数据和算法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指数化增长,代表了人类传播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

社会层面的时差表现为文化惯性与制度适应的迟缓。社会变革是技术、产业和传播变革的综合结果,涉及价值观、文化规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然而,社会变革通常最为缓慢,因为它需要克服文化惯性、制度阻力和社会心理的适应。

三、互联网10年一周期的演进规律与实证

从互联网发展历程看,数字技术基本上每10年就会形成一次明显的代际更替。这种经验性规律是技术演进、市场采用、社会适应和经济周期协同作用的结果。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最能说明这一规律:从1G到5G,基本保持了10年一代的节奏,每一代都有不可抵挡的多层次优势,都是不可逆的。

1990年代的Web1.0是网络传播的奠基期,也是科技-媒体-电信(TMT)融合的起点。技术范式以门户网站和超文本链接为核心,万维网(WWW)、网景浏览器和早期搜索引擎共同把互联网推向大众市场。

2000年代的Web2.0中PC社交传播成为主旋律。RSS、博客、YouTube、Facebook等兴起,用户生成内容(UGC)取代编辑主导的内容生产。2006年《时代》杂志把“网民”选为年度人物,凸显用户驱动的趋势。

2010年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iPhone与APP Store的普及让网络入口从“桌面”转向移动端。4G和智能手机普及推动短视频和直播爆发,微信和TikTok通过移动优先和算法分发实现零时差战略,快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020年代的智能传播时代,5G、物联网与生成式AI把互联网推入深水区。算法推荐、AIGC等让信息生产进入数据驱动阶段。OpenAI和DeepSeek通过生成式AI技术实现零时差战略,快速推动内容生产和分发的智能化,占据市场先机。

传统产业滞后严重,累积三次时差。一次时差下,传统产业未充分拥抱新技术的传播方式,导致竞争力下降。两次时差时,传统产业未能完成转型,错失新需求。三次时差,智能时代的算法和AI壁垒使传统产业追赶困难。

四、零时差战略:智能时代的制胜关键

罗杰斯提出了一种可量化的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将创新采用者分为五类: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与落后者。上述五个阶段使用人数占整体比例分别为2.5%、13.5%、34%、34%与16%。在前三个阶段区间实施战略,就是零时差战略。

今天,整个数字技术和传播革命已经全面进入智能时代。以数据驱动,以算力、算法和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智能技术,正在成为主流和趋势。因此,零时差战略就是围绕智能技术的战略举措,属于有可能扭转局势、后来居上的进攻型战略。而围绕社交传播、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延续性战略,更多体现为防御型战略。

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时差为互联网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清晰的参考框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需通过技术升级、组织变革和人才培养来缩短时差,推动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协同发展。企业需要建立敏捷的技术监测机制,及时识别新兴技术趋势,并在合适的时机加大投入。

在媒体融合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技术时差强调传统媒体必须加速对新的传播机制与逻辑的适应,以契合受众行为的转变,避免战略上的滞后。传统媒体需要打破内容生产的路径依赖,积极探索AIGC等新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在大国科技博弈中,技术时差可作为识别战略窗口的重要工具,帮助把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生产与传播机遇。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减少技术时差可能带来的战略被动。

五、应对技术时差的战略建议与未来展望

面对技术时差的挑战,组织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应对能力。

建立技术监测与预警机制。组织需要系统性地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新技术。这包括参与技术社区、建立专家网络、开展技术扫描等活动。

培养组织敏捷性和适应性。技术时差要求组织具备快速响应变化的能力。这需要通过组织结构调整、流程优化和文化建设,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敏捷方法论、扁平化组织结构等都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变化。

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管理。技术时差本质上也是知识和能力的差距。组织需要投资于员工培训和技术教育,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也是缩小技术时差的有效途径。

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系统。单一组织难以应对快速的技术变化,需要通过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的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创新平台、产业联盟等形式都可以帮助组织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资源。

制定差异化的技术采纳策略。不是所有新技术都适合立即采纳,组织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技术采纳策略。对于核心技术,可能需要早期参与和投入;对于辅助技术,则可以采取跟随策略。

智能时代的竞赛已经开启,零时差战略将成为把握未来主动权的关键。数字革命的不断深入,技术迭代的速度和节奏、代际之间的时间跨度乃至创新扩散模式,都可能发生新的变革。唯有不断跟踪前沿、洞察趋势,基于动态实证和经验,保持与时俱进,才能在新的技术变革中避免被动与边缘化。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的能力和行动的勇气,才能在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把握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9期,原文约22000字,标题为《技术时差:一个数字革命代际演进的分析框架——探寻互联网和智能化浪潮的基本逻辑与战略选择》。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

方兴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求是特聘教

钟祥铭,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吕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