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只需要看看它的街巷就知道了。
当城市建设向存量运营转变,城市更新逐渐成为主流,城市的街巷活力也就日益受到关注——这里的活力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一种集购物、餐饮、休闲、居住、文化和创意等于一体的“五好”生活体验:好吃、好逛、好住、好看、好玩。
就是近来在城市更新语境下经常被提及的“中央活力区”。

显而易见,商业在其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街巷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丰富性,而对普通街巷来说,丰富性又几乎总是由商业来提供的。对老城而言尤其如此。
最近,南京一条老城小巷摇身一变,从沾满岁月斑驳的老街变成充满城市温度的活力街区,吸引了数不清的年轻人前去逛街打卡,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们欣喜赞叹。

这就是蓁巷和里。作为南京主城中心打造的校地共创活力街区,蓁巷和里在文化上与东南大学构建“校巷共融共创”,在商业上引入河西集团紫金商业进行运营管理,通过打造在地文化美陈、设计蓁蓁文旅IP、培育孵化主理人品牌等手段,用创意的年轻商业,将城市历史、校地文化与生活烟火融为一体,呈现出城市鲜活而松弛的活力。
在当下“城市更新”“消费提振”“社区营造”等宏大叙事中,蓁巷和里用非常具体的实践,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在老城中心的街巷里,创造温暖而充满活力的日常?
一条烟火小巷, 在人文与市井中重生
蓁巷和里,由原本的蓁巷-将军路更新而来,一头连着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一头连着珠江路,全长近500米,巷子两边众多老社区毗邻相接。沿街开满各式各样的小店,既有浓厚的诗书文气,又有温暖的社区日常,将数千年来积淀的城市文化浸透到人们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去。

更新之前,蓁巷与老城的许多街巷一样,面临着设施陈旧、商业过时、空间杂乱的失序状态,尽管有着浓厚的市井氛围和历史感,但日益老旧的街道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多少有些脱节了。
这也对老城的进化提出了一个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城市肌理、在地烟火和街巷活力的平衡与融合?


2023年底,玄武区将蓁巷-将军巷作为社区规划试点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由新街口街道以城市微更新为理念,东大社区规划师团队参与设计,并引入河西集团紫金商业进行街巷管理运营,从历史文化、社区环境、人文服务、商业消费等多个维度着手,推动社区的更新。


改造之前,三方团队及城交院遍访社区进行详细调研,去了解一个个具体的居民的想法和痛点。“宜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在蓁巷社区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看来,蓁巷的烟火气息是城市生活最迷人的一面。


而在河西集团紫金商业看来,从老街旧巷到活力社区不是粗暴的拆旧建新,也不是简单的功能替代,而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持续运营进化,共创宜居、有活力的生活方式。
在各方的共识下,去年10月,蓁巷开始动工改造,开启了重生之路。

商业共创更新, 老城街巷焕发年轻活力
更新后的蓁巷和里,一改以前的杂乱旧貌,变得舒适从容。
巷子里变成了单行线,原本混乱的交通被“步行+自行车”友好的慢行系统取代,街边多了很多休憩外摆和绿植景观,老旧杂乱的商业店铺也新潮起来。不少年轻人在各处打卡拍照,或坐在户外悠然自得地喝着咖啡,买菜和遛狗的老人们不紧不慢地穿过小巷,呈现出一幅热闹又松弛的生活图景。

尤其是商业的更新,可以说是蓁巷和里更新的灵魂和点睛之笔。
面对最初杂乱破败的店铺外观和老旧过时的商业业态,河西集团紫金商业没有选择“一刀切”的强行改造,而是在“保留一批、提升一批、优化一批、引进一批”的理念下,一家家上门沟通,用引导商户自发更新、协助商户自主更新、支持商户共同更新等渐进式的方式,逐步完成街区商业的升级。


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他们不厌其烦地与商户沟通协商,制定了街巷公约,成立了商户联盟,对商户的需求和痛点一一倾听、解决。在河西集团紫金商业的引导和支持下,先后有40余家商户自主更新,水西门李云鸭子店、陈记肉夹馍、朱记鸡蛋灌饼等一批“蓁巷老字号”旧貌换新颜,变得美观新潮起来。

与此同时,一批新的主理人店铺出现在蓁巷和里,比如有的没的艺术商店、赛炳坤蓁巷和里店、红山动物园文创快闪店、拍立得小店、如意面包店、谧喜烘焙、热将汉堡、泽朵咖啡、神都凉皮、罚站精酿酒馆等时下年轻人喜欢的品牌和业态与周边的老店相映成趣,为这里的商业和在地生活的烟火气中注入年轻的活力。

城市更新,归根结底是读懂城市和这里的生活。
青春与烟火并存, 创造校地融合的新生活方式
更新以来,蓁巷和里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门街巷。

巷口原来的配电站外观被改造成精神堡垒,正对东南大学的一面书写着东南大学校歌,让来往的师生时时心有触动。走进巷子,映入眼帘的是整洁而又青春洋溢的街道,无论外在的视觉感受还是内在的生活方式,都在变得新潮。

巷子里原本的生活烟火气息也愈加浓厚,时时弥漫着亲切而迷人的生活温度。巷口开了十几年的自行车铺“朱氏车行”、30多年的老店“老奶奶臭豆腐”等看似不起眼,却承载着东大学子和社区居民们长久生活记忆的小巷“老字号”也变得年轻,成了人们排队打卡的地方。

与此同时,河西集团紫金商业也与东南大学联动,让浓厚的人文氛围在蓁巷和里落地生根。
今年,4200多名东大新生入住四牌楼校区,在蓁巷和里开始校外生活的第一站。巷子里还专门打造了用来展示学生作品的毕设墙、东大文创首次走出校园的集装箱文创店,日后还会持续与东大师生联动跨界,举办各种文创市集、学术沙龙、艺术展演等活动,既构建了校地文化的共创氛围,又呼应了整片区域的历史渊源。

对河西集团紫金商业来说,街巷的活力不是造出来的,而是用好的内容运营出来的,这背后是对在地文化的认同、对人的理解,以及对城市本身的尊重。
当老城社区、校地文化与年轻、青春、活力融为一体,蓁巷和里以其新生的活力,串联起城市、高校、社区、商业消费等多重功能,人文底蕴与年轻活力在市井生活中交汇,成为这座城市丰富而多元的人文生活样本。

摄影:孙雪、方飞
撰稿: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