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小时候走夜路摔进沟里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要是村里有路灯就好了’。”河海大学电气工程专业2025届博士生普月的眼睛里,仍闪着与当年一样的光亮。普月出生于1996年,如今,她已从“盼光的孩子”,成为了为山川“发电”、为梦想“点灯”的追光者。

普月在河海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言
这份与“电”的羁绊,从童年就深深烙在普月的心里。从云南彝族山区走出来的她,记忆里的家乡总是频繁断电。村庄一片漆黑,父亲所在的矿区常因停电停产。后来,新修的水电站让路灯亮起、矿区复工,父亲告诉她说:“这是电带来的希望。”那束光,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让她对电力充满了向往。

普月(右)在做实验
2014年,带着好奇与向往,普月走进河海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从本科到博士,她的求学从来不只是泡在实验室里啃公式、做实验,她的身影还常出现在水电站堤坝、发电厂主控室里。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水电站,她踩着山路调研,听老师讲水流如何转化为电能;在江苏、浙江、北京等地的发电厂,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看机组如何平稳运行,这些实践,让她对电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有一次,她参与农村电排灌项目,看着传统柴油泵排出的黑烟,听老乡抱怨“效率低还费钱”,普月跟着老师一头扎进田间地头,测算灌溉需求、优化电力配置、调试设备参数……“那时我非常真切地知道,节能减排是让田埂更干净,让当地百姓的收入更加稳定的实在事。”后来,她又将综合能源调度与优化专业用到港口建设、低碳社区打造等,看着光伏板在屋顶铺开、充电桩走进港口,她更加坚定了想法:“要让绿色电力,铺满大山的每一个角落。”

普月和支教学生的合影
在科研之外,普月还有个让她格外珍视的身份——“普老师”。“我从山里走出来,知道山里的孩子多么渴望看见外面的世界。”怀着这份共情,她响应“到西部去”的号召,背着教案一次次西行。在云南玉溪的教室里,她教孩子们用废旧材料做简易电路;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她带着学生观察山间的水流,讲解水电站的原理;在西藏拉萨,她顶着高原反应坚持备课。除了课堂教学,普月还记挂着山里孩子对书籍的渴望,和支教团成员一起发起“中西部乡村书海工程”募捐,汇聚各方爱心,把童话、科普、名著搬进大山。这些年,普月累计为近千名学生上过10余门课程,成了孩子们口中“无所不能”的存在。
10余年时光里,普月的足迹遍布了11个省份、22个城市。她见过修筑在山体内部的水电站地下厂房实现智能化少人值守,惊叹于青藏高原上的“电力天路”将清洁能源送向东部,也欣喜于家乡的山顶上,一片片光伏方阵连绵铺展,一座座风力发电机正迎着风转动。“曾经缺电的日子,真的一去不返了。”普月感慨地说。

普月带队博士团赴综合能源基地调研
如今博士毕业,普月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攻读博士后,继续扎进综合能源研究的深处。“光靠单一技术优化不够,得把电力、环境、管理这些领域的思路拧成一股绳。”她聚焦港口、社区这些和民生紧密相关的场景,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实处。比如在港口,用智能调度让龙门吊、冷库“错峰用电”,减少不必要的能耗,让低碳变成日常。

普月和同学探讨科研问题
“我想成为‘心有皓月、点亮山川’的人。”普月说,“我幸运地成了点亮孩子们心中的一盏灯,现在更想用自己的专业,点亮更多的灯。”这名95后彝族博士,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山川,用专业的力量传递着光明,更用炽热的爱心点燃大山里的梦想。她的故事,正是河海学子“心有大我、肩有大任”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代青年用奋斗书写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