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商业/财经 > 正文
三下乡纪实终章 | 连南答卷:以青春之我,为非遗赋能“长红之力”

当连南的群山在车窗外渐行渐远,我们为期七天的“三下乡”之旅正式画上句点。但这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更为磅礴的开始——一段将田野调研转化为时代答卷,将青春热血注入文化根脉的征程。

一、启程——以青春为尺,丈量文化纵深

盛夏八月,我们奔赴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七昼夜,五个村寨,七位核心非遗传承人,覆盖传承人、居民、游客的1000+人次调研与访谈——这组数字,是我们用脚步为笔,为连南非遗绘制的立体图谱,更是青春与千年瑶韵的一场深度对话。

从三排瑶寨初探时的生涩,到油岭瑶寨访谈中的从容;从面对繁复瑶绣纹样的震撼,到聆听长鼓声穿越山谷的悸动。我们不仅是在完成一项社会实践,更是在完成一场文化意义上的“寻根”与“赋能”。

二、答卷——从“网红流量”到“长红生命”的系统求解

在汗水的浇灌下,我们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发布公众号推文10篇,总阅读量近10000;制作发布主题视频,总播放量超53000。我们让连南非遗的魅力,在云端激起了广泛的涟漪。

调研最终形成了《从网红流量到长红生命 让非遗长出坚韧的根——非遗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30000字的沉甸甸的成果。其背后,是居民样本719份、从业者样本110份的坚实数据底座。我们采用“社区/场馆线下发放+协会/工坊定向动员+线上滚雪球”相结合的模式,并创新性地同时面向供需两侧,设置了文化资本(CCI)、场域资源(FAI)、政策触达(PRI)、技术与商业化(CTI)、传承韧性(TRI)五项指数,并收集了111条开放性文本,让定量分析与定性洞察相互印证。

调研明确“短视频/直播+文旅体验” 已成为连接非遗与市场的供需共识路径;精准识别了不同年龄层的偏好差异与地区特性,旨在为非遗传承从“一时网红”迈向“持久长红”提供一份系统、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叩问——坚守,一部活态文化史诗

数据是理性的骨架,而情感与坚守是其温热的血肉。在连南,我们叩问了多种动人的坚守:

85岁的国家级传承人唐桥辛二公,鼓龄72年,敲坏3面长鼓,将复杂套路整合创新,只为准入门槛降低,传承不绝。81岁的省级传承人唐大打大不公,专注制鼓二十载,2天半即成良鼓。而县级传承人唐宝(阿宝哥),则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三代人,以一种跨越时空的默契,共同守护着民族的脉搏。

市级传承人房春花在创新中寻找生机,让八角花纹绽放在现代旗袍上;而市级传承人邓生一妹等绣娘则默默守护着三十六种传统针法,为创新提供最扎实的根基。她们一个面向未来开疆拓土,一个扎根过去筑牢基因库,共同编织着瑶绣的现在与未来。

省级传承人唐大打十斤的工作台,是观察传统文化现代命运的显微镜。他坦言“银饰占收入七成,其余靠务农”,道出了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延续,更是生存智慧的考验。而他身边学习锻造的侄辈,则让所有人看见了文化在血脉中静默流淌的希望。

在国家级传承人房伟华阿公的七十二礼手稿前,我们集体沉默。从“九环七十二礼”到“三环简礼”,是一种世界观与浪漫情感的式微。但阿公眼中不灭的火光告诉我们:只要还有人记得月光下的“讴莎腰”,这个民族的古老灵魂就不会消散。

四、回声——一份“为你而拍”的时光礼物

那些锻造炉前的专注、鼓架旁的激昂、绣绷前的细腻……这些本属于他们个人的荣光记忆,竟成了散落无踪的影像碎片。

为此,我们为七位非遗传承人量身定制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纸质相册。

这组影像,从一开始就不是为“展示给外人看”,而是为他们本人而作的“时光礼物”。我们没有刻意追求宏大的叙事,只是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拍下唐大打十斤锻锤下渐成的纹样,刻画唐大打大不公调试鼓身时专注的侧脸,定格房春花看到自己创新作品时眼中的笑意……

我们希望,当传承人翻开这本相册时,能从中看见自己多年坚守的痕迹,能把曾经“抓不住的精彩”紧紧握在手里。这本影像志无关比赛与展示,只关乎一份最朴素的敬意:为每一位默默守护非遗的匠人,留住属于他们自己的荣光与回忆。

五、平衡——商业化浪潮中的文化坚守与新生

在千年瑶寨,我们直面了那个所有传统文化都无法回避的课题:商业化是敌人还是朋友?

北门入口处林立的饭店与摊位,构成了游客对这里“商业化”的第一印象。然而,与许多彻底“外包”的古镇不同,我们发现的真相更为复杂和充满希望:

这里的商户多是“土著”。一位售卖瑶绣的阿婆,能自如地在普通话与瑶语间切换。这构成了寨子里最日常的背景音,也是瑶族文化活态传承的证明。

每日定时的风情表演,虽是“景区化”的产物,但表演者就是寨子里的居民。他们身着盛装,演奏的长鼓、吟唱的瑶歌,是将散落的日常文化碎片,提炼后传递给游客的“文化窗口”。

“在我们这里,做生意和宣传瑶族文化并不冲突,”一位本地大学生告诉我们。商业化改善了生计,而他们则通过售卖商品和讲解,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者。

此番调研揭示了一个超越“商业化即破坏”的简单二元对立的现实:连南千年瑶寨探索的,是一条以本地社区为主体,让商业为文化赋能,让古老传统在现代经济中得以存续与流淌的可行路径。

六、收获——从文化震惊到文化自觉

离别的客车启动时,我们的行囊已满载。但我们带走的,远不止数据和报告:

我们学会了在七十二礼中读懂一个民族对待生命的庄重,在银器锻造中感受匠心与金属的对话,在长鼓节奏里领悟瑶族集体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从“文化旁观者”到“文化守护者”的身份转变。那些深夜的讨论、反复修改的提案、与传承人紧握的双手、以及那份为他们送上的、装满记忆的相册……都是青春献给传统文化最郑重的誓言。

连南的星空下,我们终于理解:非遗传承的真谛,不是将文化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生活的土壤里,重新长出坚韧的根,开出时代的花。

这场三下乡之旅,我们交出的不仅是一份调研报告,更是一封写给传统文化的情书与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以青春为墨,以行动为笔,写下来过的证据,写下不变的承诺,写下从“网红”到“长红”的未来路径。

故事,未完待续。

因为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我们,都已成为了故事本身。

责编:徐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