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生力军,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力量。
截至2024年底,江苏省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2000家,位居全国前列。剖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之路有着重要意义。本报即日起推出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记”,通过一个个具体细微的故事,展示其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呈现出强劲发展韧性。
新华日报财经讯 9月的大庆油田,寒意渐起。在采油三厂第二作业区,一台智能化无人修井一体机正在作业井口执行抽油杆作业。机械臂自动完成夹持、提升、摆放等操作,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记者远在无锡,通过无锡智瀚智能机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瀚智能”)的设备监控平台,实时查看设备的井深、扭矩、压力等关键数据,以及自动生成的修井报告。

2024年,我国原油产量约2.13亿吨,不仅在工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确保作业井的顺畅运行至关重要。大庆油田拥有超过10万口作业井,每天需完成约800次修井任务。石油作业井管道每3至6个月就会因磨损或堵塞而需要维修,传统修井作业通常需要7至8名队员协同完成。石油开采一线工作紧迫繁重,全年无休,且工作地点多位于偏远、艰苦地区,夏暑冬寒、风餐露宿。
然而,随着智能化无人修井一体机的投入使用,这一繁重任务如今仅需一人即可高效操作,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无论是炎热的夏季、严寒的冬季,还是多雨时节,即使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下,设备仍能稳定运行,为我国油田开采按下“加速键”。
“从2021年至今,智瀚智能的修井装备已完成6代迭代,最终实现了‘修井机+自动作业模块’的一体化系统集成。”公司总经理朱可向记者介绍,第一代是从0到1的原创功能样机,为商用化奠定了基础;第二代产品首次实现抽油杆作业的基本无人化,但体积依旧庞大且笨重,仍需要50吨吊机进行操作;第三代产品完成轻量化优化,仅需25吨吊机即可全自动作业;第四代产品增加了底盘和自带吊机,具备自主移动能力,无需外部设备辅助;第五代产品实现了模块化集成,所有设备集中在一台车上,并且油管与抽油杆同平台自动化;第六代产品则是全电驱和全面一体化,一台设备即可完成大钩自动起降、井口自动对中、自动上卸扣等全流程智能作业,同时将油管与抽油杆模块合二为一,大幅降低了设备成本,极大提升了智能化与集成度。
为何产品更新迭代如此之快?“作为配套设备商,深耕产业就是与产业方需求同频共振,通过持续深耕和耐心推动创新。”朱可说。
早在2020年6月,智瀚智能的创始人及核心团队便拜访了大庆油田,双方就小修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同年10月,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油田领导围绕产品设计细节、功能要求及安全性提出了11项指导意见与设计方针。这种“产业方提需求、研发方做落地”的协同模式,确保了智瀚智能的产品始终紧贴市场需求。经过一年的技术攻关,公司于2021年10月推出了第一代产品,并在北京石油展上亮相,赢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可。

“如今的第六代设备只需一人操作,替代传统的作业小队;实测效率提升30%以上,大幅减少安全风险与人工成本,在高寒、高温、多尘等复杂工况下保持良好的作业状态。”朱可补充道,“这些零部件、软件都是我们在油田的应用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不仅要满足自动化作业需求,还要方便转场运输,适应常规及特殊作业,做到修井作业的智能化、集成化、清洁化、轻量化。”
抽油杆的自动化处理一直是修井行业的技术难点,而国内首个实现管、杆同平台自动化作业的修井机器人正是由智瀚智能研发制造的。朱可说,“油杆细软易弯,处理起来非常困难。”为此,智瀚智能组建了一支约2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机械、电气、液压等多个专业领域,历时2年,经过多次方案迭代和反复测试验证,最终在第二代产品上实现了技术突破。
朱可回忆道,仅抽油杆抓取机构的设计就尝试了8种方案,研发过程中绘制了1000多张图纸,编写了1万多行程序代码。通过不懈努力,团队不仅成功解决了抽油杆的自动化处理难题,还实现了管和杆的自动化同平台作业。“看到我们生产的修井一体机在大庆油田投入使用,感到特别骄傲。”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