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发布的小米 17 系列年度手机上,一项关乎我国显示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突破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由小米与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孵化企业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型红光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实现量产应用。

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显示材料领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首次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而这一成果的背后,有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科技团队的强势助力。
作为OLED屏幕的核心功能材料,红光材料长期是我国显示产业的“卡脖子”难题。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南京邮电大学赖文勇教授介绍,“此次突破的新型红光材料,不仅在发光效率上实现了大幅提升,在色彩纯度和稳定性方面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高端显示屏的自主可控奠定了材料基础。”
此前,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黄维院士在公开场合介绍新型红光OLED 材料时曾这样强调:“我们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更在性能上实现了超越,这是中国发光显示材料技术和产业底层创新的重大突破。”

这也是一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据了解,一直以来,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南京邮电大学的科研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革新的重大需求,开展柔性电子应用基础研究,突破柔性电子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研团队与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深耕红光主体材料研发多年,合作攻克产业化难题,2022 年,首次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红光材料量产,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验室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创业公司聚焦技术转化,龙头企业推动商业化落地。这种“科研机构+创业企业+产业龙头”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一条“从0到1再到N”的完整创新链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式。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突破将显著提升国产OLED屏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随着新型材料在国产手机中的量产应用,我国显示产业正加速构建从材料、面板到终端产品的全自主产业链,为“中国智造”迈向高端奠定坚实基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