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青春华章|当千年文脉遇见青春戏韵,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

这个国庆假期,南京栖霞山麓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101日至3日,2025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艺动青春”板块在这里连演三场,京剧、越剧、昆曲的韵律在千年古镇回荡,青年演员的唱念做打与游客的掌声喝彩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文化图景。

薪火相传,青春力量重塑戏曲传承

秋日的栖霞山牌坊下,南来北往的游客纷至沓来。101日上午,江苏省京剧院的青年演员方舒卓一身戎装,翎子功干净利落,将花木兰的英姿飒爽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她身后,黛瓦飞檐的古建筑与华美戏服相映成趣,构成“戏在景中演,人在画中看”的沉浸式图景。

“第一次参与紫金文化艺术节,在国庆当天演绎《岳母刺字》,别具意义。”省京剧院青年老旦演员边靖婷说。舞台上,她饰演的岳母神情肃穆,手持银针时的眼神坚定如铁,“精忠报国”四字透过铿锵唱腔叩击着每位观众的心灵。这场演出结束后,她未及卸妆就赶往高铁站,在朋友圈写道:“第一次带妆穿水衣坐高铁,临时身份证竟然还能认得我。”这条动态,成为青年演员奔波于传承之路的真实写照。

次日细雨斜织,越剧专场的温情却未减分毫。南京市越剧团“05后”青年演员们在雨中坚持演出,《梁祝·十八相送》中,丁沛孜与王柯边默契配合,将同窗离别的不舍与暗藏情愫娓娓道来。“道是无晴却有情”的浪漫意境,为雨中的栖霞山平添几分诗意。

“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戏曲的未来。”一位老戏迷在观看《红楼梦·读西厢》后感慨。台上,罗佳佳与佘颖将“宝黛”的两小无猜演绎得细腻动人;台下,不少年轻观众轻声跟唱,完全沉浸在经典的魅力中。

103日,昆剧专场为三天的演出画上圆满句号。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演员吕廷安在过去一周内,参演了中秋戏曲晚会,举办了个人专场,又站上了“艺动青春”专场的舞台。“说不累肯定是假的,但我很庆幸能有这样的机会。”他说,“只有在这样的磨炼中,才能看见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突破自我。”

从京剧的铿锵到越剧的婉约,再到昆剧的雅致,青年演员们用实力证明:传统戏曲正迎来新一代的传承者。

文旅融合,传统戏曲成为经济新引擎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举办一场演出,更是让‘有戏’升华为这片土地持久的文化气质与发展动能。”栖霞区宣传部副部长杜巍道出了活动的深远意义。据她介绍,栖霞山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经典昆剧《桃花扇》的故事灵感就源于此地,最后一折“余韵”的发生地也在栖霞山。这些深厚的历史文脉,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沃土壤。

今年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将“艺动青春”板块和文旅结合,组织京剧、越剧、昆曲90后、00后演员在栖霞山麓上演专场,是一项创新。这种“自然观众”的模式,恰恰证明了文旅融合的生命力。在古镇街巷间,戏曲文化市集、沉浸式解谜游戏等配套活动,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工作人员为互动观众准备的定制雨衣等细节,更体现了服务的贴心。

“原来折扇不只是道具,还能表达角色情绪!”在越剧专场的互动环节,一位年轻游客在尝试基础扇子功后惊叹道。这个“导赏+互动”环节,已成为“艺动青春”板块的特色。主持人用通俗语言拆解戏曲“门道”,带领观众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学唱,到折扇身段的体验,让古老艺术变得可亲可感。记者在现场看到,参与互动的大多是年轻人,其中不乏大学生群体。“以前觉得戏曲是长辈的艺术,亲身体验后才发现它的魅力。”一位来自仙林大学城的学生说。

佘颖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开始对传统戏曲产生兴趣。她表示:“栖霞古镇风景优美是天然的演出舞台,我们在台上演得自然,观众们看的也赏心悦目。”吕廷安认为,青年演员的使命不仅是传承技艺,更要推动艺术与时代接轨。“通过演出传播昆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了解、喜欢、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我辈义不容辞!”

从“有戏”到“有为”的文化自信

随着103日昆剧专场落幕,2025紫金文化艺术节“艺动青春”板块画上句号,但栖霞区的文化探索才刚刚开始。

杜巍表示,栖霞区积极争取承接2025江苏中秋戏曲晚会,并借此契机策划推出“栖霞有戏”系列展演、紫金文化艺术节“艺动青春”等活动,可谓是一次文化赋能旅游与经济的生动实践。栖霞区的目标是让“栖霞有戏”成为一种文化承诺——“无论游客何时到来,这里总有精彩上演,让人们能持续感受到这片土地宜居、宜业、宜游的蓬勃活力。”

从社会效益看,成效十分显著。中秋戏曲晚会期间,话题“#南京栖霞山再现600年前故事桃花扇#”登上微博南京同城热搜第一位;高德扫街榜国庆播报显示,栖霞山风景名胜区冲进全国前三。

从经济效益看,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国庆期间,栖霞山周边酒店入住率显著提升,古镇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明显。这些数据背后,正是传统文化赋能旅游经济的生动体现,同时证明,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产生了“1+1>2”的效应。

从文化层面看,这场实验为传统艺术传承提供了新思路。青年演员获得展示平台,戏曲艺术找到年轻观众,文化自信在一次次掌声中建立。正如边靖婷所说:“精忠报国四个字不仅是刺在岳飞背上的印记,更像刻在每个中华儿女心底的信念。”

这个秋天,栖霞山见证的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当青春戏韵在千年古镇回荡,当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曲传承的希望,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从“栖霞有戏”到“江苏有戏”,再到“中华有戏”,这条文旅融合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