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阿连”的这个夏天,携“西游韧劲”闯绿茵,毕竟非同凡响

10月南京奥体的夜风吹散了晋级四强的希望,点球大战的终哨声里,红色战袍的身影凝固着遗憾——可当看台上“战斗连云港”的呐喊再次炸响,当蓝色围巾如海浪般起伏,我们忽然懂了:这个夏天留给港城的,从不是一场失利的结局,而是一整个赛季烧得滚烫的记忆。

从无名小卒的沉默起步到黑马劲旅的逆风翻盘——“阿连”用整个夏天的热血拼杀,凭13场每一秒都咬到最后的较量,在苏超赛场写就了一部属于凡人的“西游”史诗。

这份拼出来的精彩,不仅将“非同凡响”四个字烙在苏超的绿茵之上,更深深刻进了每个连云港人的心底。

绿茵“取经路”,

从无名小卒到黑马劲旅

5月,当苏超的烽火初燃,连云港队像极了初出花果山的石猴——没有星光熠熠的阵容,没有赛前被看好的呼声,甚至连球迷都坦言“开赛时没敢期待太多”。

但正是这支“小透明”队伍,在常州工学院体育场的首秀中,就用一场2:0的干净胜利惊艳全场:第31分钟队长王志鹏直射破门打破僵局,下半场张骋再下一城,全队零黄牌的表现,是港城人藏在骨子里的“实在劲儿”,第一次在苏超赛场亮了相。那天的风里,有草皮的清香,更有“阿连”初露锋芒的锐气。

可“齐天大圣”的取经路从无坦途。6月的主场,面对实力强劲的南京队,主力门将缺阵的“阿连”像被抽走了一道屏障,0:3的比分让看台上的蓝色围巾渐渐低垂;客场战徐州,开场3分半钟的自摆乌龙,像一盆冷水浇在球员心头。90分钟里,球员们在草皮上拼命奔跑,补时阶段何新越的进球点燃了远征球迷的热情,却没能改写1:2的败局。离场时,看台上“连云港加油”的喊声穿透赛场——这份跨越胜负的支持,成了球队咬牙前行的“金箍棒”。

转折在6月悄然降临。615日对阵苏州,柳烨的点球扳平比分,止住连败颓势;628日的“连淮大战”,则成了球队的“封神时刻”。第17分钟王志鹏点球破门打开局面,补时第95分钟,嵇皓翔如离弦之箭突进空门,2:0的比分让全场沸腾。中场休息时,“齐天大圣”率“猴兵猴将”的表演、无人机组成的“腾云驾雾”光影秀,将西游文化与足球激情揉成一团火。连云港市足协主席汪钰翔站在看台边,红着眼眶说:“这就是西游精神,是我们连云港人不服输的劲儿!”

7月的宿迁客场,“美猴王”与“西楚霸王”的对决更显韧性。两球落后的绝境下,第67分钟穆家鑫接定位球,一头把球顶进网窝,第85分钟李团杰禁区抽射追平,18分钟的绝地反击,成了苏超本赛季最燃的“名场面”之一。8月的“前八卡位战”,球队经历了主场对阵泰州惜败、南通客场5:0的重创,却在逆境中愈发坚韧;“盐帮德比”1:0力克扬州,门将李海涛“定海神针”般的神扑助球队战平无锡,每一场都在诠释“哨声不响,战斗不止”。

927日的连云港体育中心,雨夜中的常规赛收官战更显壮烈。31133名球迷冒雨观赛,第8分钟嵇皓翔的单刀破门,让雨声与欢呼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镇江队的猛攻一次次逼近球门,李海涛侧身鱼跃扑救、后卫们用身体挡出射门,最终1:0的比分锁定八强——当球员们在雨水中相拥,看台上“八强!我们来了”的呐喊,成了港城秋夜最暖的回响。

89%“含连量”,

本土阵容里的热血与坚守

这个夏天,“阿连”之所以非同凡响,从不是因为有多么厉害的球星,而是因为那89%的“含连量”——全省最高的本土化阵容里,没有职业球员的全职身份,只有一群“白天为生活奔波,夜晚为热爱奔跑”的普通人。医生、教师、学生、个体户、公职人员……36人的大名单,就是一部“连云港烟火志”:40岁的老将仍在赛场奋力拼抢,19岁的小将带着青春冲劲驰骋;有人为备赛暂停工作,有人结束门诊就直奔训练场。

他们没有职业球员的训练时间,只能把晚上、周末的碎片时间凑起来,夏天的训练场边,常放着他们没来得及吃完的盒饭,汗水里混着生活的烟火气,更格外耀眼。

还记得连淮大战”那天,大雨把草坪浇得湿滑,77号阿布都艾尼・努尔麦麦提膝盖受伤后仍咬牙坚持,一瘸一拐奋力奔跑的身影,感动了现场和屏幕前的观众;对阵无锡时,门将李海涛扑出一个又一个威胁射门,手指被球砸得红肿,他却笑着说只要球没进,我就没事”;王志鹏作为队长,总在落后时拍着队友的肩膀说再拼五分钟,我们能扳回来”,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这些瞬间里,他们只有为港城而战”的执念——“穿上球衣,我们就不是自己了,是连云港的兵。”球员们的话,朴实却滚烫。

8月的南通客场,5:0的比分像一记重锤,砸在“阿连”心上。终场哨响时,球员们低着头站在场上,可看台上近千名连云港球迷没有走,他们高举着蓝色围巾,嘶哑地喊着“继续战斗”。球员们站在客场看台下,深深鞠躬——那一刻,黄海之滨的礁石面对巨浪的坚守,成了这支队伍的精神图腾。有球迷哭着喊“你们已经很棒了!”夏天的风里,有失落,却更有“不放弃”的约定。

山海“蓝焰”,

看台与球场的双向奔赴

整个赛季,“阿连”从不是球员孤军奋战的名字——140多个日夜流转,看台上那片浸润着热爱的蓝,始终像一团不熄的火焰,成了球队最坚实的第十二人”。​

“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这句喊透赛场的口号,是连云港球迷会组成的最强啦啦队”的承诺。他们把热爱揉进每一个细节:整齐划一的球迷方阵在看台上筑起蓝色堡垒,战旗挥舞时带起猎猎风声,“战斗,连云港!”的呐喊声撞向赛场;就连非比赛日的商场大屏前,也总有人驻足凝望球队过往的高光时刻,把牵挂融进日常。​

76日对阵宿迁的那个夜晚,早已在港城球迷的记忆里烙下滚烫印记。因伤缺席的77号球员小艾没能踏上赛场,可看台上,球迷举起小艾的画像,“小艾,等你回来”的齐声高呼穿透夜色,温柔地裹住整个球场——那一刻,竞技的激烈仿佛被悄悄按下暂停键,只剩下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牵挂。​

这份热爱的力量,连对手都为之动容。在盐城客场的比赛中,连云港球迷的助威声像惊雷般滚过赛场,竟盖过了主场观众的声浪。看台上的盐城球迷忍不住转过身,对着这群远道而来的蓝色方阵”鼓掌——足球的边界,在这样的瞬间被热爱彻底消融。​

赛场下的细节,更藏着港城人的温柔。每场比赛落幕,球迷们总会自发弯下腰,把看台上的纸屑、水瓶一一捡起。当夏夜的风掠过空旷的赛场,干净的座椅静静摆放着,那些弯腰捡拾的身影,早已和战斗”的呐喊一样,成了连云港球迷”最动人的注脚。​

球队领先时,看台上的呐喊是翻涌的浪,裹着狂喜拍向草坪;可当比分落后,那呐喊反而更烈,像一束束聚光,要把力量直直送进球员心里。​这是一场最美的双向奔赴:球员们在场上的每一次冲刺、每一次铲抢,都是对球迷呐喊的热血回应;而球迷们的每一声助威、每一次坚守,也成了球员们咬牙坚持的底气。当足球超越了胜负,那些流动的情感,早已把球队、球迷与整座港城紧紧系在一起,成了最珍贵的记忆。​

“战斗连云港”,

“西游韧劲”明年再远征

10月的南京奥体,点球大战的每一秒都像在叩击人心。第96分钟,柳烨罚进点球,把比分扳成1:1时,客场看台上的蓝色围巾瞬间如海浪般起伏,球迷们跳着、喊着,以为奇迹会再一次发生;可点球大战里,两粒点球没能命中,终场哨响时,球员们相拥着,有人红了眼眶,却没有大哭出声。

没有指责,没有抱怨——看台上的“继续战斗”声瞬间响起,球迷们高唱着助威歌,举着“你们是连云港的骄傲”的标语牌。有球迷振臂高呼“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失利的夜晚。“比赛有胜负,但热爱无输赢。”对于连云港队而言,这个赛季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全新起点,让足球火种在港城持续燃烧。

这个赛季,连云港队没能站上四强的舞台,却把“韧性”刻进了港城的血脉。从街头巷尾谈论足球的市民,到公园广场上踢球的孩子,“战斗连云港”的呐喊成了城市新的流行语;球队的故事被家长讲给孩子听,“哨声不响,战斗不止”的精神成了最好的成长教材——这些,才是“非同凡响”的真正意义。

山海为证,热血未凉。当2025赛季的大幕落下,连云港队的故事却远未结束。那些雨夜里的奔跑、看台上的呐喊、凡人英雄的坚守,早已成了港城最珍贵的记忆。

下一季,当绿茵场的烽火再燃,当“齐天大圣”再次踏云出征,相信会有更多人站在看台上,喊着那句熟悉的“战斗连云港”——因为他们知道,这支队伍代表的,是每个普通人心中“逆风也要飞”的梦想,是一座城市“永不言弃”的精神。

“西游”的故事没有终点,连云港队的远征,明年再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图片来源 连云港发布

责编:吉凤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