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浦口区星甸街道,滁河水畔的蟹塘波光粼粼——青背白肚的大闸蟹挥舞螯钳,塘边人影忙碌却笑意盈盈。这里藏着五位“养蟹高手”:60后老会计用数字算准养蟹账,70后的她智慧养蟹担当领航,80后们或从失败中逆袭、或携技术归田破圈,90后青年用青春激活蟹塘活力。他们用不同的故事,共同把星甸的蟹塘变成了“致富塘”,把乡村日子过成了“丰收画”。
60后樊子余:老会计卸甲弄蟹塘,算盘算出“丰收蟹”
“做了一辈子账,退休了还要和泥水打交道?”樊子余退休后的选择,曾让家人意外。但这位60后老会计心里有 “算盘”:会计的严谨细致,咋就不能用在养蟹上?创业之初,他先列了份“明细账”——从塘租、蟹苗、饲料到设备投入,每笔开支都算得清清楚楚,“养殖也是做生意,首先要算清成本账。”


别人靠经验投喂,他靠数据说话:统计水温、溶氧量和螃蟹长势,算出最佳投喂量;别人凭感觉管塘,他把会计的“精细劲儿”搬来,蟹塘管理井井有条,成活率比周边养殖户高一大截。更难得的是,他主动教乡邻记账算效益:“数字不枯燥,能帮你多赚钱!”2015年,他的家庭农场成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而他最骄傲的不是赚钱,是证明“专业不分领域,用心就有收获”。
70后陈玉香:巾帼掌舵青清园,领航养出“招牌蟹”
2001年,陈玉香跟着家人到后圩村,见这里水网密、水草丰,毅然辞掉文员工作养蟹,一扎就是24年。她的“青清园家庭农场”里,微孔增氧设施、水循环系统连成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温度、含氧量——“两道增氧” 让螃蟹住得“舒服”,智能化管理让产量品质双升。


如今300亩蟹塘每亩产值近2万,年营业额超500万,但陈玉香没忘了乡邻:她把养殖技术手把手教给周边农户,帮大家解决塘里的难题,带动近百户村民养蟹,还拓宽了妇女就业路。当选星甸街道山贡蟹养殖业妇联主席后,她更忙了——帮大家找蟹苗、进饲料、做技术指导、拓销售渠道,还搞起“钓蟹、抓蟹、吃蟹”一条龙游乐,让星甸蟹的名气更响。“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富裕!”她的话里满是担当。
80后邵伟:串养折戟再拓塘,技术育出“肥满蟹”
2009年的邵伟,揣着全家积蓄一头扎进水产养殖,想让螃蟹、龙虾“搭伙过日子”省功夫,结果龙虾抢食、水霉病爆发,20亩塘几乎血本无归。“最大的蟹不到二两,卖的钱不够成本零头”,但他没认输——揣着笔记本跑高淳,帮养殖户割水草、测水质,把 “螃蟹喜静不混养”“水温18-25℃最佳”“定期增氧喂玉米小鱼干” 这些技术记满本子。

学成归来的他,重新租下40亩塘划分“栖息区”“投食区”,种上伊乐藻,三天一测水质、傍晚准时投喂。发现螃蟹断螯钳,连夜请教后撒生石灰消毒、隔离喂高蛋白饲料,硬是让受伤的蟹重焕活力。如今他的蟹塘扩至80亩,成立伟航家庭农场,用手机就能远程看水温、控增氧机,每年蟹均三两以上,盈利超50万。“下一步要做自己的品牌,让星甸蟹走得更远!”他翻着蟹笼的手,满是对未来的笃定。

80后张伟刚:高材生辞岗归乡塘,科技破圈“生态蟹”
2011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在外企有稳定工作的张伟刚,做了个“逆向选择”:辞掉写字楼的工作,回后圩村养蟹。“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咋又回来?”家人朋友不解,但他看准了后圩的好水质,更瞅准了高品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农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是大有可为的舞台!”


他的养蟹路从一开始就带“科技感”:先拜老养殖户学经验,再把大学知识落地——蟹塘装水质监测仪,物联网实时追数据,指标异常系统自动报警,“以前凌晨三四点巡塘,现在手机上就能看,省劲还能避风险”205亩蟹塘效率飙升,成活率显著提高,他的享府家庭农场成了“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养好蟹更要卖好蟹:他开线上平台直播蟹塘日常,让消费者看得到 “生态养殖”;对接电商和超市,打通 “塘口到餐桌” 直供链,螃蟹售价比散户高一截。2024年他成 “河蟹绿色健康养殖科技示范主体”,还带动村里年轻人返乡,成立合作社共享技术、抱团卖蟹,让 “后圩山贡蟹” 的牌子越打越响。
90后吴磊:青春返乡闯蟹塘,拼搏养出“希望蟹”
2011年,中专毕业的吴磊没跟同学挤城市打工路,反而回后圩村承包50亩水田养蟹——“我是后圩人,看着父辈在塘里忙大,想用新法子试试”。可创业头一年就遇“滑铁卢”:水质没控好,蟹苗大批染病,几乎血本无归。


但这位90后有股“不服输的劲”:缺资金就找亲戚凑、申请小额贷款;缺技术就啃养殖书、跑大户塘口取经,还跟着区里的培训学技术。他每天披星戴月守塘,记水温、测pH值,慢慢摸清螃蟹“脾气”;引入微孔增氧、种水草投螺蛳模拟生态,还装监控实时看塘况。如今120亩蟹塘年均亩净收7000元,2024年成 “河蟹绿色健康养殖科技示范主体”的他,还主动教年轻养殖户技术:“农村有大机遇,想让更多年轻人回来!”
从樊子余的“细算账”到陈玉香的“共致富”,从邵伟的“不放弃” 到张伟刚的“科技范”,再到吴磊的“青春劲”——星甸街道的蟹塘里,五位新农人用不同的坚守与创新,把“养蟹”这件事做深做透,也把乡村振兴的“路子”走得越来越宽。
秋日正好,蟹肥味美。不妨来星甸走走:看满塘蟹舞,听新农人故事,尝一口水乡的鲜甜,感受这里蓬勃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