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文脉传承|冯桂芬慈善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回顾历史、汲取优秀教育思想,有助于理解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根基,并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冯桂芬(1809—1874),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在晚清社会剧烈变革的浪潮中,冯桂芬将慈善教育视为改良社会的重要途径,致力于改善民众道德和生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慈善教育思想体系。其融合生命关怀与社会改良的教育理念不仅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对当今教育改革亦有重要启示价值。

冯桂芬身处晚清,深感重塑社会道德的紧迫性,故而将崇德向善、唤醒人心确立为慈善教育的核心宗旨。在晚清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冯桂芬博览群书,了解到荷兰养贫局收养老幼残疾、教贫局接收少壮施以严格管理和技能训练,以及瑞典通过强制入学实现国民普遍识字的做法。他主张采借西学,饬郡县普建善堂,有教无类,坚决打破身份、贫富界限,对民众实行普遍的养、教。善堂内设立养老室、恤嫠室、育婴堂、读书室、严教室等不同功能区域,分别收养鳏寡孤独、无力从师者、不肖子弟等,还别设化良局,专门收容失足妇女。冯桂芬期望通过这些设想倡导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与尊重,重塑社会道德,维持社会安定。

冯桂芬强调教养兼施的救助办法,主张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在保障救助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教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旨在使受助者习得谋生技艺,以便日后自立。冯桂芬所主张的“教”,除传授知识工艺和进行职业培训外,还有惩戒矫正的含义。同治年间,冯桂芬创办苏州洗心局,专为教化子弟而设。洗心局在要求收容对象劳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采取教诲、训导、惩戒等手段,以矫正不肖子弟的恶习和思想,使其改过自新,已初步具备现代劳动教养机构的规训和改造功能。

冯桂芬的慈善教育思想是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以中国文化为资源,以开放、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其蕴含现代教育理念的合理元素,和教育现代化内涵有融通之处,在促进教育公平、服务社会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镜鉴意义。

以善化人,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冯桂芬强调教育应引导人们向善,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与教育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这一思想有助于推动学校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例如,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慈善教育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帮扶、关爱特殊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崇德向善的力量,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有教无类,推动教育公平向纵深发展。冯桂芬主张有教无类,倡导不论出身、贫富,人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与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公平的目标不谋而合。这为当前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思路。借鉴冯桂芬慈善教育思想,可以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通过设立慈善教育基金、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建设希望学校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同时,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教育公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中体西用”,促进教育传承创新发展。冯桂芬提倡“中体西用”,主张慈善教育要以中国文化为根本,放眼世界、采借西学,这与教育现代化既要立足中国国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经验的理念相呼应,为推进教育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启示。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彰显中国特色教育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学生交换项目、联合办学等方式与国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要将中国优秀的教育成果推向世界,在交流互鉴中促进教育创新发展。

学以致用,服务强国建设人才需求。冯桂芬强调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培养实用人才。他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倡导学以致用,这对当前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冯桂芬的思想,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强国建设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助力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冯桂芬慈善教育思想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应充分挖掘和传承这一思想资源,将其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积极力量。

郭进萍 惠琴(作者均为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冯桂芬慈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C/2024/01/100〉阶段性成果)

责编:廖健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