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夯实国家发展根基的战略之举。驻村帮扶工作是连接政府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是打通帮扶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但同时也要看到,新阶段新形势下,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制约着帮扶工作效能的充分释放。基于此,帮扶工作应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采取“选优派强、精培细育、多元激励”工作举措,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选优派强,集聚驻村工作力量
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一线的“排头兵”,其质量直接决定驻村帮扶工作的起点与高度。把握好驻村干部的选派观,打破传统“平均分配”“随意指派”的选派模式,建立以帮扶需求为导向的选派机制,坚持“重点派、精准派、派精干”原则。在选派之前,对帮扶村开展全方位的摸底排查工作,既要摸清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硬指标”,也要掌握基层治理难点、群众急难愁盼等“软需求”,形成动态更新的村庄需求图谱。在此基础上,严把政治观、能力观、作风观,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考察等方式,筛选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同时,注重队伍结构优化,根据帮扶村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精准选派驻村干部,从而实现驻村干部选得准、融得进、干得好。例如,湘西州龙山县在选派干部时,就紧密结合全县百合、脐橙、烤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布局和里耶古城、惹巴拉等文旅资源分布,建立起产业发展需求和干部能力特长两张清单。针对需要发展电商的脐橙产业村,就精准选派懂网络、善营销的年轻干部;对需要技术改良的百合种植基地,则优先派驻有农业技术背景的干部,实现了因村派人、精准滴灌,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精培细育,提升驻村工作能力
驻村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开展驻村帮扶培训工作,必须跳出“填鸭式培训”的惯性思维,构建“靶向赋能、实战砺能”的能力提升体系。内容上,紧扣乡村振兴实战需求,既要涵盖政策法规、产业技术等“必修课”,也要涉及群众工作方法、矛盾调解技巧等“选修课”,并根据驻村干部的任职年限、岗位需求实行分级、分类培训。形式上,定期组织帮扶干部开展党务、村务培训等理论学习,让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参与春耕秋收、矛盾调解、政策宣讲等工作,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增长才干。例如,湘西州龙山县坚持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定期组织驻村干部到百合、脐橙等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或成功合作社进行现场观摩,向“土专家”“田秀才”请教。同时,将干部直接派到信访维稳、产业项目落地、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线主战场,要求他们在解决群众具体纠纷、协调项目征地、推广农业技术等真刀真枪的实干中,磨炼群众工作方法,提升应急处突和推动发展的硬本领。
多元激励,提振干部干事激情
干事激情是驻村干部攻坚克难的“动力源”,必须坚持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并重、过程管理与结果运用结合的原则,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地位。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僵局,将群众满意度、产业发展成效等实绩指标作为考核核心内容,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直接挂钩。落实好生活补贴、交通补助等政策,解决驻村干部住宿、饮食等实际困难,让干部安心驻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兑现交通补助和生活补助,统筹解决住宿、生活等保障,切实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后顾之忧。例如,湘西州龙山县委组织部就出台了多项关心关爱驻村干部的具体措施。不仅严格落实各项生活、交通补贴,还建立了县领导定期走访慰问驻村干部制度,倾听他们的困难。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医疗条件有限的实际,为驻村干部统一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开通了健康诊疗绿色通道。县里还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改善驻村工作队的生活和办公条件,切实帮助解决住宿难、吃饭难、办事难等后顾之忧,让干部们能够安心、安身、安业地扎根基层。
驻村干部身处基层一线,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排头兵”,是联系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乡村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做好驻村干部队伍建设,需以精准选派锻造精锐之师、靶向培训练就硬核本领、多元激励激活内生动力,不断推动驻村帮扶工作走深走实。
甄苗 刘承承(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般课题“基于BSC的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绩效评价研究——以湘西龙山县为例”〈XSP24YBC544〉研究性成果)